金融生态创建工作申报材料2
作者: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6日 点击率:
打造优质金融生态 构筑和谐发展平台
----吉安县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汇报材料
2011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吉府发〔2010〕7号),建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吉安县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吉安县结合当地实情,在全县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争创金融生态示范县,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二项”推进机制,凝聚金融生态创建合力。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加大信用环境优化整治力度,努力打造“金融生态示范县”。一是建立部门整体协调机制。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司法、工商、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农村信用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一名副科级干部负责农村信用环境整治优化工作。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组织工作机制,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提供了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金融机构协调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二是建立政府目标考核机制。为了夯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2010、2011年连续两年将农村信用环境工作纳入了吉安县政府《年度乡镇工作考评细则》,制定了农村信用环境10项量化考核指标,实行扣分制,分值5分,增强了各乡镇政府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的责任感。
(二)开展“二项”专项活动,优化金融生态创建环境。一是开展小额农贷不良贷款清收专项整治活动。为打击拖欠行为,营造良好信用。2009年10月,县政府就批转了《吉安县整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实施意见》(吉县府办[2009]200号),在全县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2011年5月,县政府批转了《吉安县清收小额农贷不良贷款活动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小额农贷不良贷款清收活动,签订清收责任状,开展小额农贷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对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钉子户”,列入“黑名单”,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清贷促进银行放贷,促进我县小额农贷业务健康发展。二是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选活动。一方面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批转吉安县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县农村信用联社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农户信用评价考查内容、操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了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将信用户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主要收入来源、家庭财产情况、信用状况等信息资料录入电脑,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信用评价工作日趋规范。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信用户”为基础,以“信用村”为支撑,以“信用乡(镇)”为目标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框架。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吉安县仅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6.0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5.9%,比年初增加6个百比点,农户信用意识普遍增强。另一方面,树立信用典型,发挥示范作用。2011年6月,人民银行联合团县委、县联社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统一部署、科学合理、支农惠农”的原则,结合吉安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实际,在全县范围内评定100名“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并于11月份在吉安县召开了吉安市农村青年文明信用示范户暨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推进会。通过“典型示范、正向激励”的做法,加强正面引导,形成以点带面,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
(三)开展“二项”金融创新,提升金融生态创建质效。一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为形成扶农强农合力,吉安县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信贷支农新机制,建立起“政府奖补+双角色担保+保险+农贷”的新型农户贷款模式。该模式被省人行刊登在《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模式推介》并在全省推广。该模式在信用社取得成功后,还在小额贷款公司、吉安稠州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得到大力推广,而且激发了辖内金融机构推行新的信贷模式和贷款品种的积极性,各金融机构先后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社团贷款”、“保理信贷”、“信贷+保险”等各种符合多层次需求的信贷新产品多个,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三农资金需求。尤其是,2011年启动并在全县涉农金融机构推广的“工信联盟贷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突破了农民担保难、抵押品少的限制,实现了农民信用增级,受到群众的好评,并在多家金融机构开办,发展前景良好。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该县各项创新贷款余额达3.8亿元。二是建立了征信维权工作机制。在各金融机构设立征信维权监督公示牌,明确维权内容、投诉电话、监督责任人。同时,规范征信维权投诉流程,建立维权投诉协调机制,与县工商局建立12315征信维权投诉点协调工作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期办结制、信息反馈制、数据核查制,提高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提升了基层央行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打造了一个快捷、高效的维权“绿色通道”。据统计,在辖内设立了17个维权点,2 个维权站,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取得的成效
(一)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为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助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建立了政银企信息沟通机制。2011年10月组织举办了吉安县政银企融资对接暨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金额达9亿元,促进了银企互信合作共赢。二是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人民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中作用,对吉安稠州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2000万元,办理再贴现15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信贷投放监测机制。人民银行积极督导金融机构均衡把握贷款投放节奏和进度,密切关注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情况,建立按旬监测制度,对贷款增长过快且投向不符合政策导向的法人金融机构,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信贷投放规模大幅增长。2011年,全县各项金融指标数据在全市排名位居前列,其中新增融资总量、新增政府融资、新增企业融资三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二)金融运行质量日益好转。随着吉安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全县信用环境有力改善,增强了金融部门信贷投放的信心,形成了资金的“洼地效应”。 截至2011年底,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4亿元,比年初增加13.3亿元, 增长17.8%;各项贷款(含小额贷款公司)余额37亿元,比年初增加7.7亿元,增长26%,贷款增长速度高于存款增长速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重拳出击整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 2011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7219万元,比年初减少2714万元,下降27.3%,不良贷款率1.95%,呈现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双降”态势。
(三)社会信用意识普遍增强。吉安县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整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宣传月”活动,在《吉安县报》上开辟专栏,宣传整治优化信用环境工作的意义、目标、任务及措施;在城镇主要交通路口悬挂以打造信用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广告、横幅100余幅,散发金融业务与法制宣传单3万余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1万多人次,在电视台连续滚动播出整治优化信用环境公益广告半个月,大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同时拓宽征信报告的运用,将个人征信报告的运用纳入政府公职人员的考核。公职人员信用报告存在不良记录的,不得录用、提拔,不得评先评优,不仅增强了公众的维权意识,而且提高了守信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吉安县各银行机构共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6.46万户,比年初增加0.4万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录入6.46万户农户信息,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6.7%,比年初增加12个百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