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 | 县人大 | 县政府 | 县政协 网站地图 | 繁體中文 | 英文版 | 无障碍阅读 | RSS定制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吉安县 >> 风俗习惯 >> 正文

风俗习惯

作者: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11日  点击率:

    风俗习惯


    县内世俗礼仪,源远流长。历代相传,有废有立。利、弊、优、劣,随时代不同,沿弃各异。


    生产习俗
    播种 春播时,线香三根,用纸钱三包在香头上,用线扎好,插在秧田角上,鸣爆,祝告社稷之神,祈保秧苗不烂,长势良好,然后将已发芽的种谷播下田去。合作化后,此俗已废。
    牛出行 牛乃农家之宝。春节后,第一次牵牛出栏,须在龙头绳上批红布条或红纸,点燃香烛,插在牛桩边,鸣爆后,将牛系在桩上,祈求春牛健壮。多数农家仍沿用此俗。
    建房 农村建房,请风水先生下罗盘定基地。地基中放一方桌或扶椅,上置一盛满米的米斗,米上插三根香,套上红纸封套,套正中写盘古氏神位。此谓之立盘古位,祈求开山辟地,长发其祥。平基、上门盘,奠磉墩,都得送给泥工红包。缮架、上梁,给木工送红包。择吉日上梁,大宴宾客。梁木染红,书贴福星高照,屋柱书贴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对联。梁正中挂上装有万年青、小铜钱、沉香、米的小荷包,意祈万年常青金钱满堂香气四溢代代五谷丰登。入夜,擎梁,房主杠梁木,敲锣打鼓,遍游四周。天亮前,木工将梁木安上屋顶,托盘向下抛包子,边抛边唱吉祥赞词。主人在下接包,称接金接银,观众抢捡包子,称齐家发达,此俗仍存。
    烧窑 解放前,私人装窑烧制石灰、砖瓦,须设宴请窑师坐首席,开火日行祭窑礼,窑壁专奉赵公元帅和李广先师神位,并以雄鸡冠血点滴,焚香化纸,将鸡头插上窑门,窑师口念祝祷词:先师坐东朝,弟子今开窑一盅雄鸡酒,叩请先师到,有事弟子在,蒙师多关照。念毕,才可点火烧窑。此俗今废。窑主人改为打米糕或设酒宴,改善窑师伙食,酬谢助力人员。开小煤窑者,除袭用此俗外,另在窑口贴上对联,鸣爆,以求平安吉利。
    洒血钱 农家杀猪,必燃香放鞭炮。在大门口对天杀,称祭天。对着牛栏杀,称祭姜太公。猪血洒一些在纸钱上,称血钱。将血钱贴在栏门边,又将猪尾巴煮熟,供谢神明,意求六畜兴旺
    禁约 民间禁约乃保护生产,维护乡村,集体利益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乱伐山林柴茅、鸡鸭猪牛危害稻田菜园,任意在库塘网鱼、毒鱼,小偷小摸,污染环境卫生等等,都得立禁。民主选定约长,民主制订禁约条文,张贴于祠堂门口或要道墙上、树上。禁地插上禁牌。约长于村头巷尾鸣锣三天示众。犯者,按约文规定处罚。明知故犯,屡教不改者,加倍处罚。此俗,众古至今皆然。


    生活习俗
    送莳田饭 春插期间,女给娘家幼年弟妹或子侄,外婆给幼年外孙,相互送莳田饭。礼品多为豆腐、豆芽、韭菜和煎熟的荷包蛋。意寓孩子偠腰健体壮,易长易大。初婚,娘家给女家送莳田饭,送豆芽或豆腐、菜,由女家分送给村邻吃,称享众。县北路片盛行。
    送肚礼 女初孕,娘家向女家送肚礼,宴宾客,将猪肚切成肚片,猪肉切成肉片,糯米和豆豉、盐煮成粥,一鲁(大)碗粥铺上4片肉,1片肚,按门户送给村民吃。孕妇必吃肚尖,寓胎健产顺。沿袭未减。
    庆三朝 旧社会孕妇临产,设香迎接褓衣娘娘保平安。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扎3套纸桥纸马,送去江、河边焚化,称送褓衣娘娘,此俗今废。三朝日,盛行办三朝酒,酒宴丰盛。三朝过后,亲友给产妇送肉,称开斋,母子接至外婆家玩,称走满月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岁,外婆家送礼祝贺长命宝贵。主要礼品是摇篮或摇桶、衣物,还有面塔,馒头塔。旧时,还送项圈,手足镯,百家锁等金银首饰。婿家用轿迎外婆,宴宾客,宾客贺礼多属童衣、童帽、童鞋或布片。孩子称寿仙公,妈妈抱着敬天地,拜外婆,称暖寿
    庆寿 人到60岁称花甲之年70古稀80岁称90岁称100岁称期颐。百岁少见,富有或小康之家,通常是花甲、古稀、耋、耄之年,设宴庆寿。女儿寿礼重,送寿被、寿馒头、寿帐、寿衣、寿鞋、寿烛、寿香和长鞭炮。面和馒头用托盘垒成塔形,供奉天地。另以馒头享众。拜寿仪式隆重,寿堂张灯结彩,悬挂金色寿字,寿星图、寿轴和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拜寿时,寿星坐太师椅,男左女右,子女和晚辈亲、朋依次礼拜。礼毕,吃寿面喝寿酒。穷人少做寿。80年代起,县人爱庆生日,每逢生日,无论老少,吃一顿寿面或寿糕,以作纪念。城镇时兴买生日蛋糕插上蜡烛,邀伙伴跳、唱助兴,庆贺生日,也有在电视台点歌祝贺的。
    酒宴 县内婚丧喜庆,均办酒宴,结婚宴,嫁女宴各2餐,均宴门户。第一餐吃糖熬肉,第二餐吃曲肉。旧时,吃米糊,猪肉不煮熟,切成墩或片,用小杆串起来,每串4两,分给女宾,此俗已废。丧宴,也宴门户,上七下八(葬前宴7碗菜,葬后宴8碗菜)。喜庆宴,名目繁多,诸如:肚礼、三朝、周岁、满月、上梁、做寿、香屋、行聘、纳聘、元宵、朝拜、菩萨生日、参军、升学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酒宴越办越多越丰盛,实属铺张,北路片兴宴10大碗,东路片8大盘4小碟,喝家酿糯米酒。城镇兴10大盘,多至16盘,喝瓶装酒。县内盛行不衰。


    亲谊习俗
    父慈子孝 旧社会,父不慈,子不可不孝,人子事亲,除服劳奉养外,父母之命,无论正确与否,必恭听恭行。父母劳动而子安坐,子饱食而父母啼饥、子暖而父母号寒,恶语骂父母,任意打父母,宗族乡邻必群起斥之,甚至绑在梯子上赴祠堂杖责。解放后,兴民主,讲道德,子可以言父过。父母对子女悉为教养,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虽有少数虐待父母者,必受社会谴责或法律制裁。
    人多分烟 县内有四世同居,五世同居的美谈。如今,三世同居者少,二世甚至父子之间即行分居。其原因较多。有经济问题,有婆媳关系问题,有姑嫂或妯娌关系问题,不能同灶生活。问题发生后,通常要请舅父和家族调解分居。
    亲疏厚薄 一代亲,两代表,在代四代就不晓。此谓县内之戚亲疏关系。一代泛指六父(祖父、父、外祖父、舅父、姑父、姨父)、伯、叔及襟兄弟等直属血亲,往来密切;二代属表亲,礼尚往来;三代以后,戚谊疏远,一般少有往来或断绝往来。朋友之间感情深厚者,也结成兄弟或亲威往来。亲威之间,喜则往贺,丧则往吊,过年则往拜,疾病则往问候,备物以赠送,设宴以款待,亲亲戚戚,敦厚之风,古今皆然。


    称谓习俗
    长辈 曾祖父称老公公、老爷爷、太公。曾祖母称老婆婆。曾外祖爷称老外公,曾外祖母称老外婆。父亲称爸爸、阿爸。母亲称妈妈、姆妈。岳父称丈人、爸爸,岳母称丈母、妈妈。伯父称大伯,伯母称奶奶。叔父称叔叔,步母称婶娘、婶婶、嬷嬷。舅父称舅舅、舅公,舅母父舅娘、舅母。姑父称姑公,姑母称姑姑。大姨父称大姨公,大姨母称大姨。姨父称姨公,姨母称姨娘。
    平辈 兄称哥哥,嫂称大嫂、嫂嫂、嫂子。弟称弟弟、老弟,弟妇称老弟嫂。妻兄、嫂称哥哥、嫂嫂。妻弟、嫂称老弟、老弟嫂。妻兄弟夫、妇或照儿女称舅公、舅母。姐姐、妹妹称呼不变。襟兄弟相互称姐夫、妹夫。表兄弟称表兄、表弟、老表。表姐称表姐、表妹。平辈之间,也有直称其名。
    社会 见老人称公公、爷爷、婆婆、老人家。见父辈称大伯、叔叔、奶奶、婶婶。见平辈称老哥、老兄、老表、表嫂。见姑娘称妹妹、姑姑。见儿童称小弟弟、小妹妹。见教师称老师。见工人称师傅。见干部称官职。无官职者,姓前加老字,商人姓名加先字。个体户和承包办经营者称老板。解放后时兴同志、老同志、小同志。


    交际习俗
    跪拜 清以前,平民见官长,下级尊上级,晚辈礼长辈,都跪拜。解放后废。
    鞠躬 民国时期,交际礼盛行脱帽鞠躬,行礼时,揭下帽子,双脚并立人字形,双手插直,毕躬毕敬,腰弯60度左右。今废。
    握手 今亲朋相见或辞别,伸右手互握。生人相见,经人介绍后握。遇尊长或上层人物,对方先伸手,再相握。如戴手套,须脱下手套握。握手不避男女之嫌。
    招呼 同事、朋友或熟人碰面,相互微笑点头,或问候您好您早工作尽快吃过饭吧等,以示礼貌。
    作客 进门尊称长辈,与平辈一一招呼。就坐端正,吃饭不过饱,用菜就近夹。不随地吐痰,不东张西望。辞别主人,要打招呼。
    接客 客人进门,主人笑脸相迎,接置携带东西,请坐后敬茶敬烟,询问客人家属好。客人在场,不看钟表,不打骂孩子,避免下逐客令之嫌。
    交谈 发话时,目光汉高祖对方,有条不紊,把话说完,忌东捡萝卜西捡姜。听者频频点头,发之音呼应,不随意打岔,不让小孩多嘴。赞成对方观点称高见,纠正对方思想用建议,陈述自己见解用愚意
    让路 同时进、出门,先宾后主,先长后幼,犯忌抢走。狭路相逢,少让老,大让小,男让女,健康人让残疾人,轻担让重担,行人让车辆。自行车让劳动车,大车让小车,货车让客车。不然,即属失礼。
    文明用语 80年代起,提倡文明用语: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

   
普通婚俗
    议亲 旧社会,男女婚姻全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能自主。议亲又曰问名。女家出具女儿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出八字),男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八字上有所谓不吉利的冲克,退回八字作罢。如无冲克,再由女家出礼单(名为婚约书,实为讨价书),男家回礼单(不价)。双方意见统一,即可定亲。议亲时,还讲究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对年龄宁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男大七发,女大一煞。议婚时,男女不见面,全凭媒婆弄虚作假,常造成婚姻悲剧。解放后,议亲,只沿用礼单,余俗全革除。
    定亲 经介绍人征得双方同意,便可定亲。解放后,农村定亲方式有二:1、照相。男女青年进城拍打订婚照片,给女青年购制时新衣物和生活用品2。、看人家(又名看屋)。女青年邀请家庭亲属去男家看人家(实为探家产、相女婿),男家无米也要打三下空碓,必须以泡茶、点心、正餐(俗称一炮三响),盛宴款待。女青年向男方亲属长辈,依次行见面礼,得红包,又称得脚牯钱。女方来看人家者,都由男家给打发(赠送礼品),对父母打发衣料,其他人打发毛巾或鸡蛋。
    行聘 六礼之一。旧社会,讲究三茶六礼三茶大礼饼小茶饼散子(油酥食品),用来标门户、请客,称享众六礼问名定亲行聘通期迎亲合卺。行聘又称过礼,今多于看屋的第二天进行。男方按照礼单所载,过一半礼物给女方。礼品上贴红纸,象征吉兆,盖有子的柏叶,象征子孙发达万年长青。男青年向女方亲属尊长行拜见礼,得红包。女家给男青年回聘衣帽鞋袜,象征立地。女鞋和男鞋一并回聘,鞋中都装鸡蛋,象征成双成对多子多福。参与行聘的人,都受女方毛巾、鸡蛋打发
    通期 又称起媒通日子。男家预选婚期后,送往女家定妥,男家将全部聘礼送往女家,以备完婚。
    出嫁 农村嫁女,陋习尚存。吉期凌晨,鸣爆开面(美容)。天亮后,母亲赔嫁娘大哭 ,意谓哭发。饭后摆香案拜堂,由兄弟领嫁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先,再依次拜亲属尊长,称辞嫁。迎亲香车接进厅堂,司祝者给嫁娘脸上点胭脂,边点边祝:一点天长地久,二点地久天长,三点早生贵子,四点夫妇齐眉,五点工世其昌。然后由命好的新人将嫁娘抱上香车,过三花灯,脚不沾地,送出门去。出亲后,嫁娘忌回头,寓一心一意
    嫁妆 谚云有钱人赠钱嫁女,中等人将钱嫁女。下等人卖儿卖女。嫁女酒宴所需,全由男方供给,区别在于嫁妆之厚薄。富有者,金玉锦绡,累箧边箱,桌椅床柜,日用器皿齐全,嫁妆之厚,远超礼金,此所谓赠钱嫁女。小康之家,将男方聘礼金备办嫁妆,虽赠不多,这叫做将钱嫁女。贫困户生活艰难,男方聘礼,早已用于生活所需,嫁妆简陋,草草将女嫁出,通常说是卖儿卖女。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县人为女备办嫁妆,有图强争胜之风,通常可见四套被子四个箱,藤椅沙发,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多有备办。以至组合家具,席梦思床,洗衣机,彩电,电冰箱也逐渐风行。嫁妆之厚,远越旧社会。
    迎亲 迎亲工具,民国以前,用四人抬的花轿,后期也有用马。解放后,用自行车、汽车。迎亲前一日,男家向女家送尝脑担,担里必备新娘用的披纱(或红布球)、胭脂、水粉;扎嫁妆用的红绳;辞嫁用的香烛鞭爆;祠堂例收的报堂礼;掌判(俗称堂脑婆)、司祝、制嫁妆的各种工匠,必得的利司(红包)等女家回给新郎的装郞衣物。夜晚,男家敲锣打鼓祭轿,称带轿。新郎随队亲迎,至新娘家,必须先向岳父母下礼(跪拜四拜)。女家检查台盒内(供厨师用)、坐轿鱼各项利可不少,才鸣爆接轿。司祝点完胭脂,才可把新娘迎走。
    拜堂 行合卺礼,香车入宅,仪式开始。新娘下车,双男童执烛引郎。郎至,与新娘并立,三跪九叩首,拜天拜地拜祖宗。拜毕,新娘新郎相互行鞠躬礼,饮交杯酒,揭面纱进洞房。司厨备好三牲,敬过天地后,新夫妇在乐声中出洞房,依次拜见父母和亲属尊长,再回洞房吃鸡头米饭
    哄房 婚日入夜,厅堂上灯光辉煌,鼓乐齐鸣,宾客共饮哄房酒。酒后哄房闹新娘,新娘居中央,面朝上厅接受亲友洪房。三天无大小,人人皆秉烛向新娘赞诗,诗句多属庸俗。每赞一句或一首,新娘得向诗赞者跪若干下。好兴者,说笑话,耍滑稽,让新娘给点米吸烟,逼新娘照子女对人称呼,逗引观众哄堂大笑,往往闹至深夜。
    回门 新婚第二天,娘家送竹椅、火炉和香油。俗称送油,寓安家。并迎请新夫妇回门。夫至岳家称轿客,妇返娘家称返复客。旧进回门,夫妇坐轿,现存回门,多坐自行车。新娘的车由娘家备,新夫妇接回娘家,同样要跪拜天地祖先和亲属尊长。盛筵后,双双送返,并以礼物打发


    便亲婚俗
    男女简单成婚,俗称便亲。旧社会此俗在穷人之间流行。
    童养媳 童养媳俗称童年媳妇。贫家姑娘从小被出卖或无偿赠给人家做小媳妇,饱受歧视和压迫。有首歌谣:童养媳,实在苦,年小重活样样干,馊粥冷饭吃一肚,挨打挨骂真正苦!到了成婚年龄,多数不拜堂,不宴客,便与男人同居成婚。此俗现已法定禁绝。
    对换亲 两个穷汉,均有姐妹未嫁,互换姐妹成亲,称对的亲。嫁妆微薄,酒宴从简。此俗,民国期间流行,解放后少有。
    亲转亲 近亲结婚称亲转亲。一般是舅母女,姑母子或姨表之间成婚。由于属亲属,可相互照顾,婚礼从简。此俗,旧社会流行,解放后,县人懂得近亲结婚会影响后代发育不良,痴呆等后果,加之法定五代之内不准结婚,此俗已少见。
    叔接嫂 弟娶兄之妻称叔接嫂,兄娶亡弟称弟妇就伯。双方有意,经人撮合,便可同居,或先同居后享众。解放后,虽有所见,但要办婚姻登记手续。
    入赘 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称入赘。男方俗称上舍嫁老婆。女家称招郎讨公。一般由女家办酒拜堂成亲。旧社会,地位低,必须改与女家姓,被人辱为撑门棍。今有国家法律保护,赘婿不受歧视,也不用改名换姓,和亲并生子一样奉养岳父母,有遗产继承权,入赘婚姻虽不多,但也已成常俗。
    填房 妇人丧夫。男子丧妻,均可改嫁或续娶,二者都称填房。此俗至今尚存。但在旧社会,穷妇丧偶,另嫁男人,被人轻视,爱人咒骂。出嫁之日,未天亮即行,若人遇上,视为不吉利倒霉。这是封建余毒,今已不存。
    偷结婚 解放前,定亲后男女都到了婚龄,男方无力举办婚礼,以请吃东西或做事为名,将女子诱至男家强行同居。男子常给女家做事,博得岳父母喜爱,偷偷摸摸与女子同房。称偷结婚,又称偷吃冷饭。发现怀孕,生米煮成熟饭,岳父母只得简备嫁妆,简办酒宴,草草将女嫁出。解放后男女恋爱,也有未婚先孕者,很不足取,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抢亲 解放前,姑娘企图赖婚,或寡妇,或失身姑娘往往被穷汉抢到家中,草草成亲。抢亲是男方暗地抢女方。抢前,一定要向当地地痞送礼,以免他们干涉。同时,要在女家附近物色坐探,盯住女方行踪,以防扑空,一般在傍晚行动,由男方带领一帮人,手持绳棒,突然袭击,执住女方,女方左邻右舍必须回避,不得干涉。有的寡妇同时被两伙抢亲者争夺,发生斗殴,弱者落空,强者夺去,女子被抢至男家,便劝诱成亲若反对,便强行奸污,迫使顺从。有的女家有势力,通过诉讼较量,可要回抢之人,并责抢者给挂红,鸣爆赔礼。有的女子无奈,被迫自尽,也有的姑姑本愿意结婚,但遭父母或公婆反对,男女私约,通过抢亲,达到成婚目的。解放后,抢亲之俗已绝迹。


     自由婚俗
     恋爱 男女青年自己议婚。有经介绍人介绍相爱的,也有相互倾慕,尽在不言中的。经介绍的,多属双方不相识或接触少,以至通书信或约散步、逛街、游公园等形式,相互了解后双方中意,感情逐渐加深,最后结成终身伴侣。有的青年男女不讲道德,同时与几年对象相恋,叫三角恋。男女相恋已久,突然变心,一方另有新欢,另一方被抛弃,叫失恋。失恋者思想不通,往往造成悲剧。通常男女恋爱,男女在工作或劳动中,经常接触,建立感情,产生爱情,情真意笃,永结良缘。
    订盟 订盟即是定亲,男女青年互赠心爱的信物,合拍订婚照片,互表海枯石烂不变心等誓言。
    婚礼 婚礼简便。汽车迎亲,新夫妇佩戴红花,订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父母)致祝词。夫妇相互鞠躬,并向父母及长辈致敬,然后与亲朋握手言欢。有的青年夫妇旅行结婚免行一切旧婚礼。1970年长塘乡宣传婚事新办,组织四对青年夫妇身穿劳动服,头戴草帽,手执禾镰,举行集体婚礼,成为美谈。这种婚礼多属城镇知识青年所为。
    旅行结婚 男女双方议定结婚日期,领好结婚证。不举行结婚仪式,向家庭父母言明或所在单位申请婚假俩人旅行结婚。返回后,有的备宴请客,有的给亲友送喜糖,示已结婚。


    丧葬习俗
    送终 病人临终前,子女媳妇及孙辈必速集中身旁,送别死者。但病人临终,女儿须避开,谓女不养不得老,送不得终。病人死后,立香案于脑旁,称点灯(脑头灯)照路。儿孙跪着烧纸钱,称送盘费,死者垫铺草须烧掉,称烧铺。此俗古传今沿。
    整容 又名装尸装殓。由殓者给遗体洗脸、梳头、揩身、穿衣。遗体眼睛张开的由亲人摸合,使之瞑目。用棉纸裹头,在眼、耳、口鼻等处烧开孔眼。装衣成单不逢双,一般装三件衣服,一条裤子,一双鞋子,用禾草绳并绑难双脚板。殓完,将遗体安放门板上,置于厅堂,接受家庭亲友相望(向遗体告别)。
    入殓 遗体入殓(入棺)多取傍晚,殓者将遗体抬进祠堂,路经邻户门口,邻人用粗糠薰烟并扫之,称薰煞。棺底垫石灰、禾草灰防腐,复以棉布托尸。遗体置入棺中,死者头要正中,不得偏左偏右,称分径。为保持头不偏斜,用直系亲属贴身衣衫塞紧,称塞棺,寓后代并发。以甑皮垫尸脚,便于亡灵登望乡台关照后人。殓毕,盖棺,钉棺。今沿。
    卜葬 老年人病故家中,称寿终正寝,丧家须请风水先生下罗盘择坟地、定向,并将丧家大小生辰合冲克,卜定吉时入棺、起殡、登山、落土。穷人或年岁少的人死,请堪舆不卜葬,三天之内旁祖坟安葬。
    开吊 旧社会,官绅及富户尊长亡故,盛行开吊。一般开三天或七天,即在吊日接丧礼祭亡灵。有的开乡吊或都吊,按受一乡之人或都之人吊唁,并筵之。此俗挥霍甚巨,今废。现在,小康之家,盛行先一天设灵堂,开家祭,第三天安葬。
    告东方 葬日先一天早晨,丧家合眷披红挂彩,跪拜东方太皞神,乐队奏乐,礼生司仪,长子或长孙戳血点主。木主上书写亡者位,以指血点头成。然后,亡者亲属对血点一一呵气,再在血点上盖墨。寓亡灵受精气,可佑后裔蕃昌。今保留在出殡祭奠时点
    祭奠 出殡前的礼仪,分家祭和客祭。(1)家祭,家祭仪式隆重,早上杀猪开奠,而后举行朝奠、午奠和晚奠。灵堂设灵台、香案。灵台上供奉木主、遗像,摆列祭菜(四荤四素)、斋饭和茶汤。晚餐后,家祭开始;二礼生分列香案左右司礼,鸣爆,乐队擂鼓三通、鸣金九叩、发号三声,孝属披麻执杖从帏内匍匐出。入帏内行绕棺礼,礼生三歌《蓼我诗》,歌声哀切,听之悲痛。孝子继诣灵台前,四跪四稽颡毕,掇嚼前俯,礼生在小乐声中悲读家祭文。接着,孝属一一诣灵台前,敬饭敬菜献茶汤。礼毕,孝属全入帏。客祭时,孝子对长辈入吊,在帏内答拜。(2)客祭,来吊宾客,均得送吊礼:挽联或花圈、香烛爆竹、三牲。挽联按亲疏厚薄,依次挂灵堂。家祭的,即行客祭,主祭者,头披白布,在香案和灵台前三跪九叩首,礼生宣读悼词后,礼毕。(3)其它,出殡后,途中行路祭、桥祭、登山祭,意在憩扛抬,祈亡灵安全登山。今袭旧俗。
    戴孝 父母死,儿子戴的龙冠上必吊有籽棉,寓嗣孙绵延,身穿白长衫,腰系麻布草绳,脚蹬草鞋或麻鞋。儿媳同样披麻穿白,头扎麻丝。夫亡,妻戴白。妻死,夫不戴孝。祖父母死,孙男孙女头披白布手执杖,鞋尖上贴白布,孝布上贴红纸,以示父母吉利。家族晚辈或亲戚,由丧家发孝布,女和女婿都发五尺,其他均发二尺五寸,吊者将孝布披于头或系于腰,束于臂。孙子执引魂幡。平日,孝属臂戴黑纱志丧,至倒七日缷去。沿旧。
    落葬 灵柩登山,女儿解索,向扛抬者赠解索利司。利司厚薄,随家封赠,无定例。落葬后,鸣三遍锣,俗称赶龙。复土后,孝属兜几坯黄土回家,俗称兜金兜银。沿旧。
    回灵 孝属缷白披红,引魂幡行前,龙木(棺木)行后,说是引亡灵回家,设案祭祀。沿旧。
    倒七 丧事终结称倒七。从死者终日起,每隔七天为一七,自头七至七七,逢七纪念。通常倒三七或五七。倒七之日,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今渐少),焚化灵屋(由女儿备)、纸箱、摇钱树下大哭。俗传所化的财产,亡灵易收到。沿旧。
    打道场 由道士念经作法,游十殿。祈求阎罗天子免处亡灵罪行。解放后,此俗早废,今又有所兴。
    守孝 父母死古有孝子守墓三年,今废。今之守孝,孝子在倒七期内,不理发,不参与喜庆。同年不婚不嫁,不办任何喜庆。春节对联用蓝纸,多书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
    火葬 解放后,火葬在城市逐渐兴起。人死后,将遗体送殡仪馆火化,取骨灰置于盒内,埋入土中或存放家中。葬礼多开追悼会,悼念死者生平,吊者佩黑纱或白纸花志哀。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初一。节前,家家户户用长柄扫帚掸掉楼板及四周墙上的灰尘,清除屋前门后的水沟污垢,寓掸除晦气。同时,人们剪指甲、脚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和擦洗器皿,贴春联,以示除旧迎新。节日黎明,鸣长鞭炮,争开财门。天亮后,人人穿戴一新,走家串户,相互恭贺,谓之拜年。团体、单位和少数村庄举行团拜。整天,人人休息玩乐,不扫地,不动刀,不淘米,不提水,不泼水,不讨债,不打人,不骂人,不食汤饭,取意吉利。初二日起,亲戚之间,相互拜年,互以茶点,酒筵款待,直充元宵,火烧门栏纸(横批),春节方告结束。
    起牙 农历正月初二起牙。旧社会,商店店主设宴款待伙计、雇员学徒及亲友,志一年开张鸿发。今废。县人仍杀鸡宰鸭祭祀赵公元帅,祈求大发大福。
    磐瓠节 农历正月初八日为畲族磐瓠节。是日畲民聚集祠堂,祭祈磐瓠祖图,由年长者主持团拜,领唱《祭祀歌》,讲述磐瓠传说和畲族来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宵,二月初一为下元宵。元宵日,盛行散灯,放爆竹吓老鼠,吃汤圆,观灯舞,龙灯,花灯较普遍。固江的鲤鱼灯独具风格。还有放烟花,扮故事,踩高跷等游戏,今少见。游神活动,唱吉祥语,今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县人依旧俗,门插艾旗蒲剑,饮雄黄酒,寓驱邪防疫,吃五子(粽子、包子、鸡蛋、蒜子、油果子)。粽子品种有牛角粽、四角粽、绿豆粽、火腿粽。江河边赛龙舟,以悼屈原。旧时,妇女采金凤花染指甲,小儿以灯火炙腹,以雄黄搽七窍(防病),今废。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旧时,县人多自初一至初六持斋礼南斗,名谓六皇斋,今少见。初六日晒衣物,仍沿旧俗。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旧社会,家家户户盛扎纸衣纸币金银锭,贮箱焚化奉祖先。还有七月三十日盂兰会,俗称鬼门关,请僧道作法,为祖先求超升。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入夜,家家户户以瓜果饼饵行拜月礼,俗称赏月,吃月饼,象征合家团圆,生活安宁,小孩仍有烧瓦塔取玩乐之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社会,文人学士选名胜登高,赋诗取乐。初一至初九,民间多持九皇斋,敬北斗,延年益寿,今废。机关、团体、企业,多有组织离、退伍老人登山旅游,以示尊老。
    园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园牙。旧社会,店主筵请雇员,决定第二年续雇或解雇。逆意者去,顺意者留,不少店工于是为停工失业而提心吊胆,今废。
    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旧时,县人盛
    祭灶神,祈求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今废。今县民过小年,多以佳肴为庆。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末日(二十九或三十日)为除夕。家人团聚,晚上丰盛以庆。是夕,厨房积薪蓄水,盖碗于甑,以示丰兆安详。厅堂灯火辉煌。炉火明旺,人们欢娱达旦,称守岁,守待来看兴旺。今除夕更热闹。看电视、做饺子、放花爆。合家围炉欢聚。


    时令节日
    立春 县人有接春之俗。书写春到太平,迎春接福联,碟盛米,鸡蛋竖立其中,春到而不倒,即鸣爆迎春。
    春社 旧时,女买冥钞,备牲礼,上父母墓,今废。改为上元宵尝灯。
    惊蛰 惊蛰季节,乍暖乍寒,县人称冻惊蛰。习以石灰点屋柱脚和鼠洞,边点边念点惊蛰,点银蛰,点得害虫笔笔直。意为消灭虫害和鼠害。
    清明、冬至 县人有扫墓习俗。在旧社会,县内宗族皆有公祭,礼仪隆重,祭品丰盛,今废。扫墓之俗,今仍流行。清明扫向前,冬至扫向后,扫墓时,燃香烛、烧纸钱,鸣鞭爆,供牲品,培土,插纸钱于墓上为标记。学校学生扫革命烈士墓,献花篮、花圈,鞠躬致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立夏 夏日劳动强度大,易神疲而包瘦,故立夏日,县人有兴食盐蛋、粉蒸肉。
    大暑 俗云大暑脚下割一半禾。县人有打米果庆丰收之俗。
    白露 白露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害虫逐渐减少,县民多将稻谷机成为贮存,称冬米有料。


    新定节日
    解放后,公历新节日有·国际劳动妇女节,·一二植树节,·国际劳动节,·四青年节·国际儿童节,·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机关单位,群众团体,升旗、扎匾,按节日内容,出刊或集会庆祝。

  
 祈福禳灾
    朝拜 旧社会,县人以村或姓为单位朝拜,有三年一小朝,五年一大朝,也有年年朝,由香头或管首视收成而定,多选秋收后进行,所朝菩萨有地藏王、福主、灵官、财神、康王、雷神等。先日,几百人、上千人举旗帜,擎凉伞、銮驾,几套锣鼓,送菩萨登高山寺庙换袍,称加封。翌日清晨迎菩萨回村。沿途及回村后,爆竹漫天响,称吵菩萨。菩萨就位后,道士登坛发太平文书,祈佑家家清洁,户户太平。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县民自觉废除朝拜。土改及文化大革命四旧,大多数菩萨俱被焚毁,1982年后又有些村庄塑雕菩萨祀奉,遇菩萨生日,还有打米果,宴客吃菩萨之俗。
    念经 旧社会,县人迷信僧道念经。人生病,念消灾经。人死后,念超生经。小孩病了,烧香许愿,病愈后,念寿灰经。新屋落成念归土经。祈求老人和孩子长寿,念长寿经。此俗,今已少见。
    持斋 旧社会,一些善男信女,迷佛持斋,说是不修今世修来世。常年持斋称长寿斋。初一、十五、初三、十三、二十三,这五天持斋,称花斋,九月初一至初九持斋,称九皇斋。斋日不吃荤,见生必放,见死必救,不求今生快乐,但愿来世幸福。此俗已废。
    装天灯 人生病,久治不愈,装天灯禳灾。在家门口朝天放一椅子,椅上置油灯一盏,用甑口盖麻筛,早晚插香敬天神,三日或七日,打米果散灯。米从邻户讨来,称千家米。米果散给邻人吃,称散灾。此俗仍有所见。
    拜观音 俗传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观音三姐妹生日,县内民户习打米果供奉,持斋修身,祈求孩子平安。久婚不孕者,祈祷观音送子。今仍有所见。


    预卜吉凶
    算命 算八字、看相、摸掌纹、拆字都属算命。卜算者多系盲人,有秘本相传。根据求卜者报出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十二属相,结合金木水土相克之理,参照秘本口决,采用套、哄、吓、辨手法,并细察相命者的神情,进行猜测,道出求卜者未来的时运祸福。此劣俗今又流行。
    求签 求签者登寺庙祷告菩萨,手摇签筒,将摇出的签字注文进行解释,预测吉凶祸福。今少人信。
    看风水 坟地和宅基地,旧称阴阳两宅。富户为农业恒盛,尤讲究风水,若大门对着大树和烘坑,门上须挂镜子,趋邪避煞。墙上嵌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使凶神恶煞回避。后龙山的树木花草,不准采伐,山面不准乱挖,称保护龙脉。墓葬须在家庭祖坟前,葬在祖坟后,称欺祖无发望。男墓两边不准都葬女墓,说是两阴隔一阳,专死少年王。此俗今已无人相信。


    预兆吉凶
    鸡啼 黄昏鸡啼,旧时认为将会发生火灾,须用水浇鸡身求化解。如母鸡啼,更认为要出事故,即把鸡头斩下,以示消灾。
    眼皮跳 认为眼皮跳是祸福将临的预兆。谓左眼跳福,右眼跳祸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左眼跳,酒肉到,右眼跳,灾祸到。右眼跳,红纸贴眼皮,逢凶化吉。
    作梦 旧时认为作梦有与现实相反的预兆。梦捡钱,梦退水,会退财;梦造房,会烧房;梦捉鱼,会生产;梦脱牙,会死大人;梦出血,会见喜;梦阴人,会添丁;梦烧屋,梦涨洪,会发财等等。
    喜鹊叫 民意认为喜鹊叫是好预兆,有喜鹊叫,喜事到,喜鹊飞,贵客临之谚。
    乌鸦、屎誉叫 民意认为乌鸦叫、屎雀叫,祸要到。遇者必咒:老鸦叫,叫四方,有事别人当,老鸦嘴生疮。屎雀叫,烂牙锆,屎雀飞,烂翼俾,屎雀走,烂脚趾。呸!呸!呸!连吐三口痰沫。
    火笑 旧时,民意认为炉火呼呼叫和灯芯结花,都预示将有贵客到。


    求神问鬼
    喊魂 人有病,迷信者认为是失了魂,把魂喊回来,病就会慢慢好。一般是母亲或妻子门外喊,或向灶膛里喊,或朝天门喊,喊声:“××回来睡!内一人应:回来了!喊魂者随手抓几个石子,边喊边回至病人身边,把石子放于病人枕边,并在病人额上吻三下,寓魂回来了。此俗旧社会盛行,今仍有所见。
    夜啼郎 夜间小儿啼哭不止,迷信者以为孩子受惊失魂,于是用红纸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并写上小孩姓名和出生年月日,贴在交通要道,说是可止孩子哭,今人都不信此举。
    看花 人生病,迷信者认为是鬼作祟,须请阴人保佑。看花,又名走阴,就是请巫婆走到阴司去查花树,找阴人。巫婆在花小姐神灯前,口打呵欠(装神),划手脚(走冥路),一会儿,胡说花树(病人)好坏,好的是某某先人在保护,坏的是某某家鬼在作祟。又装鬼腔与迷信者对话,吓唬迷信者请巫婆驱鬼避邪,对鬼魅破费安谢,并用巫婆的仙丹符水给病人治病。此俗甚劣。解放后严禁,今仍有秘密流行。
    打铜锣 人生重病,请菩萨镇堂,请道士画符念咒,驱鬼压邪,俗名打铜锣,又曰打谯。解放后,此俗绝迹。


    丑风恶习
    缠足 缠足始于南唐。脚小称三寸金莲,为妇中一美,幼女未满15岁都得缠足,裹足时,举步维艰,疼痛不已,须咬牙忍受。本县只有东固妇女,因劳动强度大,未受缠足之苦。清康熙时,曾有禁令,县人多未执行。民车严禁,缠足者少,放足者多。解放后,缠足恶习已绝。
    赌博 旧社会,县内赌内遍及城乡,常年不息,处处可见。遇时令节日,盛会庆典,或堂会或个体公开设赌场,有骨牌、纸牌、麻将、押宝等。设赌者抽取庄钱,坐赢不输。迷于赌者,往往输得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嫁老婆,为非作歹,偷盗抢劫,卖壮丁(卖身当兵)。清代、民国无法禁止。解放后,人民政府于5060年代已禁绝。70年代后期,赌风复起,公安机关严肃执行,对犯赌者分别处以罚款、拘押、服劳役、判刑等处罚,仍难禁绝。
    吸鸦片 旧时,城乡皆有烟馆,供人吸鸦片。上瘾者,倾家荡产,本人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劳力会废,短命而死。清朝屡禁不绝,民国时期,本县成立禁烟分会,登记烟民1874人,全送新安戒烟所强戒,此后逐步减少。解放后,严禁吸、种,鸦片在全县已绝迹。
    娼妓 旧社会,娼妓公开。民国时期,县城妓女分扬州帮袁州帮本地帮三等,名分不同,身价有别。豪门公子,殷富巨商,多入扬州。中等嫖客,多入袁州帮。穷困无赖,多嫖本地帮。农村圩镇的茶楼酒馆,道旁饭店,也有零星娼妓嫖客花天酒地,常染性病,终生受苦。卖淫者,有的以此为业,有的是民女被骗被迫,不得不为鸨儿赚钱,等待时机从良。解放后,娼妓活动又有萌芽,人民政府明令严肃查处。
    诘奸禁暴 旧社会,县人诘奸禁暴,终成陋俗。如寡妇怀孕,因口角挟忿自杀,或里人因人斗殴而身亡等。问题出现,无赖倡头鸣鼓聚众,至肇事者家,宰猪杀鸡,张筵大嚼,若事关妇女,其母族则来打人命用武力破奸暴之家,泄胸中之忿。犯罪者,往往劫数难逃。解放后,县人受了法制教育,诘奸禁暴,执行法治,皆起诉于法院,由法院依据案情,对犯罪者绳之以法。
    宗族观念 解放前,县内民众重宗族,生殁嫁娶必告于宗祠,吉相庆,凶相吊,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同族被他族欺凌,则合群往攻,有大族为王,小族宁屈之叹。解放以来,封建宗族思想,仍在一些乡民中残留;事无大小,尊重族、房长;秘密上红丁,修族谱;进行同族串连,称会族,重建宗族公祠;发起维护宗族利益的械斗,人多势大,小村小姓受欺凌。此外,争名夺利,口角是非,强者逞强,弱者受侮,由此,农村仍有宗族械斗发生。

    

    禁忌 
    大年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忌猫叫。壁上张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猫儿开口,黄金满斗
    猫头鹰的叫声:呀呵与挖坑谐音,有时打呜呼,一听猫头鹰叫,即认为快要死人准备挖坑的预兆。人们对此叫声非常厌恶。
    深夜,忌狗绕屋发出吭!”“吭!叫声,听这毛骨悚然,认为有鬼。
    出门办事,忌出门首先遇上妇女,认为不吉利
    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裤的竹篙下通行,谓之背时
    结了婚的女儿不可在娘家过年,不可在娘家分娩。女儿女婿不可在岳家同床。母亲不可看女儿生孩子,认为会沾去女方村上的龙气
    身死外地,尸体和棺柩不准入宗族祠堂。出葬时,路经邻村,必须奏乐。若进村,进祠堂,全村必遭灾受难。
    服丧期间,孝子忌随意闯入邻户,有急事相求,入门前须单下跪。
    妇女做客,入门忌带衣兜。
    孩子出麻疹忌见生人,忌动响。对孩子须小心翼翼。轻言轻语称妹妹
    杀猪忌说舌头,要说利子,忌说耳朵,要说聪嘴
    乘船忌说饭杓,要称顺杓,因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