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 | 县人大 | 县政府 | 县政协 网站地图 | 繁體中文 | 英文版 | 无障碍阅读 | RSS定制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 正文

吉安县工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24日  点击率:

 

根据市委、市政府“吉泰工业走廊”发展战略和县委、政府提出的主攻工业、主攻项目,到2015年把吉安县工业园打造成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吉安市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林化医药和机械制造产业的聚集地的规划目标,从吉安县工业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工业项目为重点,坚持可行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特提出以下规划内容。

一、园区概况

(一)地理地貌

江西吉安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敦厚片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凤凰片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敦厚片区范围为东至105国道,西至赣粤高速公路入口处,南至吉衡铁路,北至君山大道;凤凰片区范围为东临京九铁路,西为105国道,南与泰和县接攘,北邻县城。

江西吉安工业园区交通条件便利。京九铁路、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赣江水道都与县工业园交汇,距井冈山机场25km,距京九吉安南站3.8km。吉安工业园的交通体系十分发达,已纳入区域大交通网络之中。

江西吉安工业园区的经济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与井开区为邻,构成吉安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全市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节点,其经济发展的跟进、接替和提升作用十分明显。

根据《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吉安县城是工业、商业、文化等设施完善、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组团。江西吉安工业园区以创建“生态现代新型工业城”为发展定位。

(二)建设现状

吉安县工业园是2001年8月成立。吉安县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县工业园的建设和管理。2003年编制的工业园区敦厚片区控规,面积为4.5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成生产区、生活区、服务区和休闲区,核心区域城市化主干道路及其水、电、通讯、排污等管网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全部跟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双向发展之路。

2006年经专家论证,市委、市政府批准,县委、县政府启动工业园凤凰片区的开发建设。2007年编制第一期控规,面积为3.5平方公里,现已建成2平方公里,区内“四通一平”基本到位,绿化亮化美化不断推进,各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2009年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城乡统筹规划要求,编制了凤凰园区第二期控规,面积为3.2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建设中。

(三)产业分布

敦厚片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和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框架,目前该区已入园企业170家,已投产158家,重点企业有博硕科技、航盛电子、浩汉电子、金科电子、高创电子、米兰婚纱、鸿兴实业、茂德轻工、仁源艺品等。凤凰片区围绕打造“生态园区、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优先重点发展电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目前已引进入园企业45家,已投产3家,重点企业有先歌科技、立讯精密、景福彩印、晟楠金属、金啸铜业。2009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71.36亿元,工业增加值22.18亿元,上缴税金3.27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

二、园区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优势,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农林资源条件,主动融入周边中心城市群竞争和发展空间,坚持宜操作、有弹性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商开发的思路,不断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通过破解土地和资金难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园区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行政和市场等多种手段,集聚各类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要求和满足城市化进程合理集聚的趋势,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园区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构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预计县工业园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工业增加值90亿,税收10亿,从业人员4.6万人,开发建设12平方公里,进入全省一类园区。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吉安工业园发展成为产业特色明显,科技优势显现,相关配套能力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工业园。实现生态园区的发展目标。

(三)总体措施

以打造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园区整合力度,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和资源综合利用方向,调整园区企业布局,加强内部合作,增强产业融合度。以打造集约园区为重点,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入园标准,提升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值。以打造服务园区为重点,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医院、商场、住宿、办公、研发等配套设施。以打造绿色园区为重点,加强园区景观建设,完善园区污染物处理设施。争取3年内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十二五”末达到国家生态工业园标准。

三、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按照主攻特色产业、扩展传统产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技术高级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经济生态化,形成1个产值超百亿、2个超50亿、若干个超5亿元的产业。

(一)电子信息业

——发展目标

主动策应市委、市政府决战“两区”战略部署,在“吉泰工业走廊”核心区域打造工业经济新亮点,举全县之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园区电子工业产值、税收分别达到200亿元、5亿元。用五年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全、配套能力最强和影响最广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集聚地,力争进入省级乃至国家级专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

——主要措施

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核心企业壮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提升研发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重点加强产业链建设,延伸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三大产业链,抓住国内外知名电子企业内迁机遇,加强沟通衔接,争取引进1至2个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企业落户。

打造产业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攻整机产品、带动配套产品、开发软件产品”的发展战略,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配套建设电子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企业在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或建孵化工厂。培育建设电子城,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电子企业在电子城设立柜台,使我县成为中部地区电子产品集散地。

发挥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作用。加快资源整合,通过宏观政策引导,积极推行行业和企业结构改革,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发挥协会组织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搭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规范行业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带动电子信息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智力度。支持本县职校开设光电子专业和专业技能课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我县培养电专业人才和高级技工。开办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搞好校企合作平台,校方为园区企业输入技工,政府给校方补贴奖励,形成“订单教育”。鼓励企业自己培养技术工人。

加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力度。支持企业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并给予适当奖励;支持企业加强管理,大力开展以节能减排增效、节支降本增产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支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切实提高园区企业的财政贡献率。

(二)食品加工业

——发展目标

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对“三农”工作及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实行政策扶持的机会,着力发展生产规模较大、科技含量上水平、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食品企业,力争食品工业经济总量翻番、主导产品生产技术国内领先。建成产业连锁体系,带动农业效益快速增长。培植1—2个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主要措施

抓住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重要历史机遇,制订特殊的配套服务措施吸引食品大项目落户。体现县委政府发展食品产业的意志和决心,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细化吸引大型食品项目进园和扶持食品龙头企业的各项服务,形成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鼓励燕啤和娃哈哈等重点食品加工企业围绕品牌在吉安县工业园进行扩张,提高附加值,把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温氏畜禽、正邦科技等重点企业在县内设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完善食品检验检疫、冷藏、深加工、保险运输等配套体系。大力扶持福圆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借助我县 “横江葡萄”品牌,生产销售以葡萄为主等农特产精加工的纸食品及纯果汁饮料,进一步扩大品牌优势,再次撬动一方经济。

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吸引一批食品企业进园落户,形成集群效益,形成井冈山旅游食品和吉安特色食品的加工集散地。

(三)林产医药业

——发展目标

吉安湿地松松脂的生产已成为我国的主产区之一。我们要发挥吉安松脂生产优势,形成科研、开发、产业化一体的经营模式,实现以药用为主,向药用和化工材料并重转变。到2015年,松香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深加工企业达到5家以上,并带动相关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主要措施

快速发展以湿地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林基地建设,以保持经济林和松脂的永续发展。

重点扶持金安林产等改性树脂和松香乳化产品的高科技企业生产扩规模、上水平。充分发挥它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产品的优势发展林化产业。

创造优惠条件吸引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县工业园建立科研产品转化基地,吸引本行业相关科研单位和人才入园创业。

抓住国家扶持贫困县的机会,争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的产业化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和进园创办科技企业,为我县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林化产业创出一条新路。

(四)机械制造业

——发展目标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信息产业、食品加工等主业所需装备,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使我县机械设备制造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四大产业之一。经过5年的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品技术先进、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基地。

——主要措施

加强领导,制订《吉安县机械设备制造业规划实施方案》,指导、协调重大项目建设,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进机械设备制造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加大投资力度,解决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中要素制约的瓶颈,完善路、水、电、热、气等基础设施,为进驻园区的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有序聚集。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位寻求资金来源。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资本。加强政银之间、银企之间的沟通与衔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的投资,加快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高新技术和装备,逐步淘汰高耗能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企业装备的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提升竞争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研发制造体系,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建设面向行业的研发基地或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与研发中心,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支持。

实施人才资源战略,培养、引进一批技术研发、高层次管理、科技型创业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为加快我县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五)包装产业

——发展目标

以服务井开区和本工业园及周边县工业园为宗旨,重点吸纳新技术、新材料环保型包装企业落户,力争本园区的包装产业等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科研、开发、生产一条龙的纸包装产业基础平台。

——主要措施

制订优惠的配套政策,吸引投资者在园区内创业,形成多品种包装产品生产。

着力培植环保型包装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带动其它配套包装产业的发展。

(六)其它产业

吉安县是资源大县,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丰富。要坚持把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以实现经济总量、财税收入和就业岗位跨越式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巨大发展空间,把资源迅速转化成商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开发资源利用的高科技产品,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以经济规模和特色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到2015年,吉安县工业园注册的资源性利用企业的经济总量要翻一番,个别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财政贡献和就业岗位要达到倍增。

——主要措施

针对资源开发性产业的特殊情况,制订针对性的配套服务措施,既要吸引投资者,又要注重环保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积极引进锡、铜、钢材精深加工企业,与省内其他原材料生产基地加强合作,促进产业无缝对接。同时注重引入产业链延伸的项目,如电线电缆线加工企业等,丰富产业链,增强产业内部联系。


 

吉安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草案)

“十二五”期间是吉安县实现“融入中心城区,提升三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争先进位”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以工业化为核心,进一步促进全县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省、市和县关于“十二五” 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我县工业实际,特编制吉安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立足于宏观上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其规划指标属于预期性、指导性。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吉安县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咬定“率先实现新跨越,进入全省先进县”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两大主战略,主攻做大优势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工业总量明显拓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林化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1、工业总量迅速扩张。2006年—2009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预计2010112月份,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利税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近四年规模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项目

年份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

主营业

务收入

比上年

增长%

利税

总额

比上年增长%

上交

税金

比上年增长%

2006

6.6

39

18.4

53.25

3.1

60.6

1.14

38.2

2007

11.39

56.3

32.02

73.7

5.02

59.6

1.62

41.6

2008

19.24

68.9

67.75

111.5

7.26

44.6

2.40

48.15

2009

29.7

54.36

90.29

33.27

10.22

40.77

3.18

32.5

2、工业财税贡献大,上交税收大幅增长。2009年规模工业上交税收3.18亿元,同比增长22.54%,总量全市排第1位(其中:年纳税5000万元以上企业2户、1000-5000万元企业6户、500-1000万元企业3户、100-500万元企业5户)。预计20101-12月份规模工业上交税收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全市排名前三位,全部工业上交税收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总量、增速全市排名前三位。

3、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目前我县辖区内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户(0973户、0862户、0739户、0623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达23户,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11户。油盘铁矿、赣闽铁矿、燕京啤酒、添翼金属、协讯电子、博硕科技、华忆科技、娃哈哈乳品进入了市政府“50强”重点调度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省内外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发展势头强劲的优势名牌产品。油盘铁矿去年纳税额达9920万元,占整个吉安县工业纳税额近三分之一。

4、逐步形成工业发展平台。“十一五”期间我县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突出产业导向,引导产业聚集。县城工业园区6平方公里“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美化、绿化、亮化已全部到位。凤凰工业园区目前已推进园区主干道16kw和三条次干道2kw的建设,首期用地“六通一平”等基础性建设工作已到位,依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近几年先后吸引了杭州娃哈哈、北京燕啤、台湾华硕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入园落户,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5、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县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县供水充沛,用电充分保障,交通运量充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政府各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工业核心地位得到确定,工业的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发展的观念和思维不断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与长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州区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体系对接步伐加快。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架接逐步形成,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我县综合优势,加快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6、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支柱产业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县工业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紧抓住投入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相继实施了扶优扶强等系列措施,明确了“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把突出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林化医药四大主导产业,作为构筑我县未来工业经济发展战略支撑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吉安县毗邻吉安市区,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内地前沿,北与长江三角洲对接,南与华南经济圈呼应,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的“黄金走廊”。赣江水道及京九铁路、赣粤高速、邻近的井冈山机场,构成了水、陆、空“三路并进”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了以“一个机场(井冈山机场)、一条水道(赣江航道)、三条高速(赣粤、大广、泉南)、四条铁路(京九、吉衡、荆吉、吉武)”为构架的呼应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6小时经济圈。

2、企业成本优势。吉安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下矿藏30多种,探明矿石储量2亿吨;山林总面积180万亩,是国内杉木、湿地松、油茶等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水资源达5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7.44万千瓦。电力资源充沛,现有功阁水电站及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井冈山华能电厂。吉安县有充裕的熟练劳力,全县现有普通中学22所,每年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人才2000余人,有中专和职校2所,每年可向社会提供3000余具有中等文化的劳动力。

3、产业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吉安县已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林化医药、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农业已形成草食畜禽、花卉苗木、特种水产、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林产化工等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4、商务环境优势。吉安县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健全和落实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建立了“项目规划审批服务全过程,项目建设服务全方位,企业投产经营服务全天候”的工作体系,为投资创业者提供量身定做的帮办服务。吉安县有完备的涉外服务体系,已形成了由海关、检验检疫、县长直通电话、投资洽谈中心、外商投诉中心、办证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构成的“七位一体”投资服务体系。

5、生态环境优势。吉安县始终坚持“生态”特色,围绕打造“生态园区、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自始至终突出生态主题,园区建设做到依山形傍水势,尽量保持山体水系和现有林木。同时按照天蓝、水清、树绿的要求,吉安县将园区绿化、植树造林和企业庭院绿化纳入园区发展规划,使项目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

6、扶持政策优势。吉安县政府“十一五”期间,十分重视新型工业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对有关软件、硬件建设、环境建设、资金支持、财政扶持和人才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此外,吉安县还对进驻工业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制定了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从区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中提取15%作为县科技兴贸专项基金,支持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出口及名牌建设工作。

(三)面临挑战

1、国际国内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贸易壁垒增多,贸易争端频繁,引资竞争空前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剧我县企业对外出口的不确定性。

2、区域之间竞争加剧。吉泰工业走廊区位优势相对优越,各地抢抓机遇竞相加快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在产业结构上、竞争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面临很大压力。

3、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突出表现为土地、人才、能源、资金等资源要素的紧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工业发展迅猛,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导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产业结构偏“轻”;制造业处于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低端,受上游产品影响大,企业赢利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人才短缺,技改投入不足,工业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较少,引资项目质量急待提高;品牌经济发展较慢,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进入加速变动时期,对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融入中心城区,提升‘三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争先进位”的总体思路,凝聚多方力量,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巩固发展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工业总量,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努力构建具有吉安县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工业格局,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对内放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吉安县新型工业化要在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大环境中发展壮大,其中最关键是要观念更新,要敢为难为之事,敢于与强手同台竞争,敢于创一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2、坚持机制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原则。新型工业化发展要建立全新的体制机制,努力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坚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投资体制的根本转变。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取向,改革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

    3、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力度引进开发高新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体系。

4、坚持基地化发展与实现链式化扩张的原则。以主体企业和龙头产品为核心,以分工协作配套和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内容,以独资、合资和嫁接改造为主要形式,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5、坚持资源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三个不能搞”,实现工业经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6、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产业导向,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合作,形成合力,提高有效服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5年,辖区内规模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上交税收分别达到120亿元、350亿元、38亿元和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力争规模工业总量在全省排名进入前十名。

2、产业目标:2015年,形成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个以上(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80%以上。

3、园区目标: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上交税收分别达到100亿元、300亿元、30亿元、10亿元以上。

4、企业发展目标:2015年四大产业规模企业户数达120户以上,亿元企业50户以上,超10亿元企业5户以上。

5、技术进步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技改投资总额50亿元,年均投入1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1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达80%以上。开发省级新产品10个以上,力创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一个以上,创省级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2个以上。

6、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工业单位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到2015年超额完成下降20%要求;工业重点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到90以上。

7、人力资源利用目标:工业就业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工程技术人员数比2010年增加50%

(四)、战略定位

1、县域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构建“特色鲜明、规划合理、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凸显吉安县工业在县域经济布局中的主导地位,为吉安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保障,成为支撑吉安县争先进位的主导力量。

2、产业发展的承接地。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良好的区位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丰裕的矿产资源,便利的交通将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基地和外商投资的沃土。

3、统筹发展的发动机。依靠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以工哺农,带动广大农村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4、科学发展的示范带。通过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产业聚集进而产生“裂变效应”,辐射带动农业、服务业等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和林化医药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等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在市内要争当排头兵,省内创优争先再进位。

(一)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 。我县电子信息产业涉及移动多媒体、车载电子、发光二极管、音响、电声器件、电脑周边产品等近百个品种,初步形成了在全省具有较强的品牌和竞争力,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强,具备上下延伸能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和突出我县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协讯电子、博硕科技、华忆科技、航盛电子、浩汉电子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抓好博硕科技的手提电脑生产线、先歌音响的电子灯光生产线、吉安航盛电子的车载电子生产线、宝景实业家用电器生产线、吉安立讯精密的1380万套电子产品连接组件生产线等一批新扩改项目的实施。重点发展电脑主机、存储器、显示器、驱动器、网卡等设备;优化车载电子产品,发展智能空调、车载娱乐音像、GPS导航与防盗、车载通讯、车身控制仪、汽车照明、智能交通系统相关器件等产品;争取在晶圆芯片、单晶硅、新型光电子器件、新一代手机等高新产品的引进开发中取得进展;加强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的合作,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研制,积极引进做大做强软件产业。要采取围绕整机落户、带动零部件配套或零部件先落户、再吸引整机落户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从电子元器件到现代家电、数字信息产品、软件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我县打造成中国中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力争建成主营业务收入上50亿元企业2家、上10亿元5家。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

2、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工业是我县最早形成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食品加工企业有3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11家,主要产品有啤酒、饮料、精制米、饲料、果蔬等。“十二五期间”要以江燕公司、吉安娃哈哈、温氏畜禽、锅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等优势,做大做强“米、酒、饮料”等知名品牌,重点发展酿酒、饮料、粮油、畜禽及果蔬加工,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方便食品;重点推广真空冷冻干燥、无菌包装、冷杀菌等先进技术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的应用,努力实现肉鱼禽蛋成品化,主食加工精细化,保健食品绿色化,饲料产品多样化。切实抓好燕京啤酒10万吨纯生啤酒生产线达产达标,进一步做好吉安娃哈哈、锅丰米业扩改、温氏畜禽精深加工等项目的实施,经过五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江西省食品工业强县。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10家以上;到2015年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力争达到80亿元

3、冶金建材产业。“十二五”期间冶金行业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优势,以铁、铜冶炼加工为发展方向,以油盘、赣闽铁矿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稳定发展铁精粉的生产,做好现有生产线的达产达标,到“十二五”末期达到150万吨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铁矿石的深加工,开发铁球团等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把我县打造成全市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以添翼金属为龙头,发展壮大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加工,力争建成本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重点支持年产80万吨铁球团厂、江西金啸铜业的铜线材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上50亿元企业1家,上30亿元2家。建材行业重点要抓好庐陵水泥的更新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散装水泥;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节能降耗的新型墙体材料与装饰装修等建材产品。重点抓好庐陵水泥日产2000吨以上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博特混凝土等一批新扩改项目的实施。到2015年,冶金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力争达到120亿元。

4、林化医药产业。林产化工行业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采脂资源,以江西金安林产为主体,抓好科茂树脂的新开工项目的达产达标,加大投入,扩大企业规模,面对国际市场,加快松香、松节油深加工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抓好科茂树脂二期生产线工程建设,争取使我县成为市内乃至全省最大的树脂生产基地。以吉安国泰为主体稳定膨化炸药生产,发展乳化炸药,开发新型炸药,抓好新上年产1万吨乳化炸药生产线达产达标,林产化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上1亿元企业3家以上。医药要抓好大自然药业现有生产线扩改,依托我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主攻中成药,发展生物制药,重振原料药。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环境污染小的现代中医药;重点开发高效、新型的中药制剂及功能显著的保健药品;拓展药包材和医疗器械。到2015年,林化医药产业实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力争达到50亿元。

5、其它行业

轻工机械业。“十二五”期间,轻工业要在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着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鞋帽、玩具、箱包、皮革、手工艺品、文具、印刷、塑料制品、家具等产品生产企业,加快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现有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实施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重点抓好人造花艺的发展壮大,竹木制品的深加工。机械业要重点发展新型的家用缝纫机配件,机电一体化的工业缝纫设备等,引进培育壮大新型汽车部件制造业。到2015年轻工机械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力争成为我县新的支柱产业。

纺织服装业。“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顺应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环保化的市场潮流,努力提高服装的设计能力和加工能力,发展新型纺织纤维及羽绒制品。以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重点是优化发展轻纺原料业,改造提升织造业,着力发展婚纱服装业。优化服装产业结构,培育服装产业集群,建设服装品牌,促进服装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巩固米兰婚纱服装生产和出口的龙头地位,将我县建成重要的婚纱服装设计、生产和出口基地。到2010年纺织服装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

(二)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吉安县工业空间布局要因地制宜,统筹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策应新型城镇和城市“三化”建设要求,重点规划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凤凰工业园区,明确区位布局、功能定位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要求。逐步形成“两园连四镇”的发展格局。

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轻工机械、纺织服装业。

凤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表、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永和镇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

横江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四、工业发展主要措施

1、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要优先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着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和引进非资源型产业项目,鼓励非资源型骨干企业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壮大产业群。二是要促进资源型产业整合提高。加强高岭土、煤炭、铁矿、石灰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的近、中、远期关系,积极开发资源深加工、精加工产业,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资源型产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整体素质,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
  2、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把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与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财税点、新的就业点;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拓宽项目实施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市外资金、激活民间投资。注意项目关联配套,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的项目。扎实推进“吉泰工业走廊建设”项目计划的组织实施,落实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责任制、领导联系挂钩项目责任制等项目工作制度。加强工业和城镇发展项目的开发、引进和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征地拆迁、施工环境等问题,确保按计划完成工作量和投资量,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县工业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凤凰工业园区规划和发展,落实好扶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强环境影响评估,把园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配套和扩展,编制好控制性详规,明确分区功能,统筹考虑园区内住宅、商业、市政、公用等配套功能,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科学规划,整合工业园区布局。坚持以项目来带动工业园区建设,节约、高效使用园区内规划用地。
  4、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工业和城镇建设。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用足用好金融机构贷款,适当举债搞建设。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限定外,鼓励国外、国内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投融资保证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和鼓励各级金融机构支持工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快发展和提升信用担保机构,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5、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深入挖掘建材、冶金、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加强技改投入,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走联合、兼并扩张的路子。支持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加工层次,延伸加工链条,壮大产业群体,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6、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推进技改重点实施项目,扩大企业技改投资规模。促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扶持和帮助骨干企业、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建立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系统化、网络化、电子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分期分批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设备、工艺和产品,坚决关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差及亏损严重的“五小”企业。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全面优化工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从根本上降低工业能耗。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调度,加大对我县重点能耗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指标控制,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加快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项目、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从而促进我县工业可持续发展。

8、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培育市场主体。加快中小企业基本信用制度、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为主、政府扶持、各方出资、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探索建立多形式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健全担保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人才、技术引进服务,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其负担。
    9、抓好人才培养引进。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人才高地,把实施人才战略、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从体制创新入手,激活人力资源。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依靠人才创新创业的新机制,加大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力度,构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二是大力引进和集聚人才。进一步制定特殊政策,从外地吸纳创业型人才、尤其是引进成功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开拓型的营销人才。三是抓好企业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注重培养熟练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各种正当权益。

10、加强工业帮扶服务。一是成立吉安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工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主要负责研究工业产业发展思路,确定工业产业发展目标,督促协调解决工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打造统一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二是继续实行县领导和部门挂点帮扶制度。根据工业企业规模、开工、签约项目情况,每年分别选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发展速度较快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在建的重大项目,实行县领导和部门挂点帮扶制度。三是建立监测分析制度。由县经贸委牵头,统计局、发改委、工业园区办等部门参加定期调度、分析工业企业运行情况,及时、全面、准确掌握运行动态,定期通报工业企业运行情况和目标完成进度,交流、分析工业企业目标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五、重大项目建设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只有源源不断的项目投入才能保证持续的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全县工业快速发展,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项目的开发、建设上,必须不断地筹备启动、建设大批项目,实现项目的跟进接替,“十二五”时期,全县预计重点建设21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超过75亿元,项目基本情况见附表。

 

 

吉安县工信委

2010630


 

吉安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期间,我县各级党政组织把城镇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要突破口,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精心规划,认真实施,加强管理,城镇整体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五年来,全县城镇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亿多元。县城建设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和实事项目,建成了将军公园、君山公园、生态公园、吉安大道等一批融人文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重点工程,园林景点星罗棋布,城乡绿化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和谐优美空间,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优化了城市环境。镇村建设全面推进,建设省级示范新村542个,其中新村89个,改造旧村453个。全县涌现出了永和镇、敖城镇等示范乡镇和锦源村、尚书村、公塘村等一批在全市、全省都很有知名度的示范新村,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省园林县城、全省卫生县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至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39%,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产业机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县域经济建设产生了有效的拉动作用,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计划基本实现。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全面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根据我县“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现状,现就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十二五”规划制定如下:

一、基础条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城镇数量及规模:现辖118乡,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县城分为两个组团,即敦厚组团和凤凰组团;中心镇4个,即;一般集镇14个。

2、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约17.94万人,城镇化水平约39%

3、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县城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服务设施齐全,到2010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城区主干道长度91.95公里、道路面积为161.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7.92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105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4.92%、人均公共绿地13.99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65%、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4、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推进,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横江葡萄、温氏养鸡等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县城工业园规模不断拓展,凤凰工业园初具规模,江西中部电子、食品基地基本形成;县城商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传统商业逐步向新型现代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5、城镇职能。县域内基本形成了分工明显的城镇职能体系。其中县城以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商贸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是吉安市的“城市副中心”;凤凰镇是以城郊休闲度假和食品、医疗、机械为主的吉安县东部工业型城镇;永和镇是以旅游业为特色的吉安县东部旅游型城镇;横江镇、永阳镇和万福镇是以发展农副产品贸易为特色的商贸型城镇;其余各主要城镇也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初级产品流通。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1、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推动了周边农村向城镇转化,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低于全省水平。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县城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技教育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县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政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需加快进度;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规划设计发掘县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

——保障体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起步晚、程度低;社会保障等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

——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城镇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的产业少,大部分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2、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快推进城镇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城镇化建设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将始终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消费需求的升级,经济增长空间的扩张,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必将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口转移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内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走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二)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发展城镇经济,充实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提高城镇质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发展;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中心镇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构建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指导原则

1、城镇化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城镇化专项规划作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为依据,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原则,充分体现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政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加大力度,又量力而行,既适度举债,又不劳民伤财。既要使农村人口有序转化为城市人口,又要提高转移人口对城镇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规划,适当超前又兼顾现实;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杜绝长官意志;要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4、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

要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

5、多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

以构建合理结构、层次分明、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网络体系为目标,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建设,择优扶持小城镇。各类城镇要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准确定位,塑特色,树形象,努力打造城镇品牌,不断提升城镇竞争力。

6、城镇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注重长远,全面提高各类城镇的生态与环境质量。要加强城镇生态建设,使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做到既加快城镇发展,又要青山绿水。要重视保护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和持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县城: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县和生态园林城市,着力打造成为“吉安市城市副中心”。到2015年,建成区(含凤凰片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达到50%左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一城联四镇”(县城、永和镇、凤凰镇、横江镇、敦厚镇)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乡镇: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型小城镇。到2015年,有6个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建成10个以上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重点示范小城镇。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1、县城重点打造五个片区

——城北新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按照“一年拉框架,三年建规模,五年出品位”的总体要求,完成19公里的道路主框架建设;完成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星级酒店、言爱基金学校、职业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万人,努力打造成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区、配套完善的高尚居住区、丰富多彩的旅游休闲区、绿水交融的生态和谐区。

——中心城区。主要实施龙湖周边居住环境、水景改造提升工程,“白改黑”、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老城区排水排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立面景观、绿化亮化改造提升工程,市场扩建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庐陵商业大世界、庐陵休闲娱乐一条街、;实施城区街景改造、吉安大道中段西侧街景建设,配套完善街头小游园和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启动企业宿舍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城南片区。按照高档住宅、旅游会议、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的总体定位,当前重点做好对君山湖水质水量、娑罗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完成片区规划设计和征地等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城南片区的开发建设;完成君山湖环湖道路及截污管网建设。

——凤凰城区。按照吉安县经济发展副中心和工业新城的定位,实现镇区和园区功能互补、产业互动,规划、建管统一。重点实施凤凰大道街景改造、凤凰中学扩建、汽车站和公交车站、金融网点、电力电信、凤凰工业园服务中心和一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凤凰园区二期征地5000亩、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华硕大道二期、栖凤大道、凤鸣大道、凤凰大道二期、市场路一期、凤凰二路三期、创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吉泰工业走廊产业集聚区。

——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运输业,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建设完成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汽修汽配、餐饮等服务配套;积极整合县内物流资源,扶持正邦物流、锅丰物流、大自然医药物流等项目建设,引进中端以上商家入驻,培育物流产业发展壮大。

2、加快建设省级示范镇。一是加快永和镇新镇区建设,完成老敦锦线(即东昌路)扩改、建设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市政小广场、新建永和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占地50亩的森林公园、新建永和镇集贸市场、完善城镇其他市政功能建设;二是继续打造老镇区,永和镇是一座有着千年文明的古镇,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逐步修缮清都观、东昌井、七十二花街、周必大遗迹等景点;三是重点保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遗址,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吉州窑遗址的开发力度;四是打造一个“红绿古” 生态旅游景观带。

3、培育和发展新型小城镇。以乡镇规范化建设为契机,重点完成“八个一”工程(成立一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制定一个乡村建设规划、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乡镇一条街、建成一个垃圾填埋场、建成一个农贸市场、建好一个小花园或小广场、建成一个自来水厂、组建一支城管环卫队伍)。

(二)完善功能配套

加快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县城与市区、一城联四镇区域内方便快捷的公交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内部路网,提高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推进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城镇能源改造,进一步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提高污水收集覆盖率和防洪、抗震、消防、疾控、治安防控等应急保障水平,维护城市安全。完善水电网络,提升城区供水、供电的能力和安全性。抓好城市主干道亮化改造,实现小街小巷100%路灯亮化。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加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促进产业发展

落实城市产业扶持发展政策,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引进新型商业形态,引进品牌大卖场和星级宾馆。扶持车辆交易、家居建材等专业市场发展,把吉安汽车城建成赣中南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完善房地产业调控,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住房质量。提升小区档次和品位,促进县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发展物流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

(四)创优生态环境

继续推进城镇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园林生态建设,扩大城区绿化规模、提高城区绿化品质,积极开展环城绿化、山体绿化、庭院绿化、小区绿化、廊道绿化、游园广场绿化建设,全面提高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加快庐陵风情园、曙光公园建设,完善君山湖公园、龙湖公园功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大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和改造,完善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凤凰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五)强化城镇管理

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专业的保洁队伍和城管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有序实施县城环卫体制改革,建立社区环卫队伍,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全面覆盖”。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能力。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向“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延伸,着力解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问题。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同时,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出抓好薄弱环节、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专项整治。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排乱放、渣土污染等突出问题,强化门店招牌、市政设施、建筑工地、交通秩序管理。以富川路、文山路等道路为重点,打造出23条城市精品示范街。

(六)创建和谐社区

按照“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加强社区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加快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救助、卫生保健、治安调解、权益保障、信息咨询、慈善捐助、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启动编制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合理产业布局,使“三化”协调并进。深化延伸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编制,确保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补充完善供电、供水、燃气、电信、公交、人防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形成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和“阳光规划”制度,推进规划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并逐步实行城镇一体的工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立足于县城区域城乡统筹规划,启动“一城联四镇”(县城、永和镇、凤凰镇、横江镇、敦厚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县城为中心,敦厚、凤凰、永和、横江四镇规划融合、道路对接、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统筹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成为吉泰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凤凰镇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副中心的定位,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增强镇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重点打造成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工业集聚区。永和镇要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成为旅游兴盛、文化发达、设施完善、具有山水和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重镇、经济发展强镇。横江镇要以提升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实施特色葡萄、温氏养鸡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三)破解用地和融资难题

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妥善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要注重和谐推进、有情操作,通过舆论引导、宣讲政策、规范运作,实现大动迁和大项目的和谐并进。从规范管理、改进服务、提高效率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拆迁行政许可、裁决、强拆听证等程序,和谐科学、依法依规实施房屋拆迁。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合理安排经济发展用地,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劳有所业、增收有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大融资投入力度,保障项目资金。建立公共财政新型城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城镇土地调控与运作,合理控制城镇土地储备总量、供应总量和开发总量。坚持熟地出让原则,对政府储备的土地,按照规划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基础设施,把“生”地变为“熟”地,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国有资产和市政设施资源,建立完善县城投公司等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投融资公司“借、管、用、还”机制。积极开展项目融资、信托融资、特许经营融资等,提高政府项目的融资功能。充分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按照BTBOTTOT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城市有形资产和城市无形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城市资产保值增值,多渠道筹集资金。

(四)加大小城镇建设扶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切实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县规划建设局、城管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要组建专业队伍,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帮扶指导;对乡镇的土地出让收入,原则上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乡镇所收取的市政设施配套费,除统筹用于弥补村镇规划建设助理员工资不足部分外,全额返还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支出;对乡镇实施小城镇建设涉及收费项目,除应上缴省、市部分外,原则上予以全部减免或返还乡镇用于专项建设;对乡镇规范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成效突出的乡镇,县财政将在每年的预算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五)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工作推进

成立吉安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组织、调度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简化城镇建设项目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妥善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征地动迁、补偿安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法打击对项目推进过程中,以权谋私、设置障碍、违法违章抢建等行为,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体,提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精神,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共建氛围。

 

                                             

吉安县城乡建设局

                                     2010年8月24


 

吉安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吉安县旅游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吉安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领导下,旅游业发展较快,特别是通过将吉安县建成“吉安市旅游休闲后花园,井冈山旅游的前沿地”及各项城市创建等一系列活动,使我县的旅游发展总体环境不断得到提高。吉安县旅游局连续4年荣获了“吉安市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我县现有3A景区1处(文天祥纪念馆)、2A景区2处(吉州窑景区、资国禅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吉州古窑遗址),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1处(永和镇、横江唐贤坊古村),旅游饭店6家,其中:2星级旅游饭店2家(庐陵宾馆、皇冠大酒店),农家乐、户外拓展各一处(横江公塘村、世外桃源),农家旅馆4家,旅行社3家,聘请专业人士制作开通了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门户网站。现我县有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2006年,吉安县累计接待游客57万人次,同比增长14%,旅游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1.4%2007年,实现接待游客64万人次,旅游收入4.2亿元,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2%23%2009年,实现接待游客86万人次,旅游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8%14%2010年,预计实现接待游客92万人次,同比增长7%;旅游收入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从上述情况看,各项旅游指标均已超过 “十一五”目标指标要求,并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二)主要工作成就

1、加强旅游产业指导。2006年,完成了《吉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定了今后二十年吉安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宏伟蓝图。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先后出台了《吉州窑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娑罗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吉安县龙须山祈福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特别是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吉安县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思路和方向。

2、完善配套服务设施。2007年,吉安县配合市中心城区“二区一县”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后,全县旅游业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旅游配套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开发建设了庐陵文化广场、龙湖、将军公园、庐陵生态公园、庐陵风情园、横江葡萄谷等景点,其中横江葡萄谷开发项目于20107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评为“江西旅游创意奖”,吉安县被评为“中国葡萄之乡”。一批景区、景点得到了提档升级,文天祥纪念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3A旅游景区,吉州窑、资国禅寺被评为2A旅游景区。加快了星级宾馆的建设步伐,按照3星级旅游饭店标准,重点抓好了庐陵宾馆、皇冠大酒店的改造和提升。

3、提升旅游商品品质。旅游商品的开发进一步丰富,如横江葡萄、永阳花生、永和萝卜干、登龙芋头等土特产品已初具规模。重点开发了吉州窑陶瓷旅游品和纪念品,“吉州窑黑釉瓷” 在200812月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上,荣获了“江西省十佳旅游商品”称号。2010年,分别受井冈山杜鹃花节组委会、上海世博会江西馆组委会、义乌国际旅游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在井冈山杜鹃花节上、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内、义乌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进行了着装彩绘和拉坯表演及产品展示,深受各级领导、专家及国内外游客好评,并被许多中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在井冈山杜鹃花节上,王萍市长评价为“展台虽小,内容丰富”。

4、争资争项硕果累累。主动出击,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年,台资企业鸿兴(吉安)实业有限公司落户我县,因我局跟踪服务到位,连续三年每年增资扩股200万美元。同时,瞄准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投资方向,精心包装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积极跑部、跑省、跑市汇报工作争取支持。2009年争取到江西省红色旅游项目资金300万元。

5、旅游市场全面激活。一是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旅游促销活动。2009年,县旅游局在井冈山机场贵宾厅内悬挂了我县大型旅游宣传画,向海内外的游客展示了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环境。二是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快、覆盖面大的优势,大力开展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促销。2008年完成了江西省“12301”旅游服务热线的采集工作。2009年,县旅游局负责人走进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部旅游之声》节目直播间,现场直播《红色欢歌,多彩江西》访谈。2010年,通过网络在网上向全社会征集吉安县旅游宣传主题口号1000余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三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横江葡萄节农家乐一日游”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吸引游客的参与。四是积极邀请各地新闻单位来吉安县进行各类旅游报道及采访,如:2008年成功接待江西卫视指南频道《畅游江西》栏目组在我县开展的“聚焦·江西·吉安”宣传报道活动;2009年,组织吉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50余人到我县县城、梅塘、横江、永和等地采风摄影。同年又协助湖南卫视走进我县拍摄“四色吉安”节目,为提升吉安县旅游的知名度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提升旅游队伍素质。以“工作创一流业绩、服务创一流水平”为目标,重点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系统内积极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并有计划的组织从业人员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高水准的专业学习培训,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培训班、星检员培训班、讲解员培训班、省信息员培训班和省文博管理培训班等,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我县旅游对外的形象。

7、健全依法治旅。高度重视依法治旅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努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督促和指导旅游行业规范服务,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促进旅游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健全了旅游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我县旅游产品开发不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经费捉襟见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2、客源结构单一。目前,吉安县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及周边县(市、区)等地,对其他各省的吸引力较弱,海外游客人数更加十分有限。

3、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县内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管理缺少力度,赋权不够,缺少旅游产业的宏观协调机构,对协调相关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不够。

二、吉安县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有关意见,全力实施“1234” 工程,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创建A级景区,努力打造“吉安市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井冈山下庐陵文化游首选地”的品牌形象。全面提高我县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旅游业综合效益。

2、发展原则。

坚持大旅游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省、市、县各类规划的对接,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坚持旅游品牌战略。全县旅游业的开发要坚持突出我县特色文化和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全力塑造吉安县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坚持旅游“六要素”集群开发战略。以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旅游商品的配套发展和开发,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

坚持突出重大项目建设战略。项目建设是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基础。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扎实有效地抓好项目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3、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依托我县丰富的“红、绿、古”旅游资源,加快融入 “大井冈”旅游圈步伐,对接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区,做大做强庐陵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将我县建设成为本市著名的乡村旅游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做旺县城人气,促进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发展目标。一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五年成气候。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争取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1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当年全县GDP10%左右,新增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


 

阶段目标:

 

年份

旅游人次(万人次)

年递增率(%

2010

95

 

2011

102

7.5

2012

110

8

2013

119

8.2

2014

129

8.4

2015

140

8.5

(二)工作重点

1、全力实施“1234”工程

打造一个景区。建设庐陵文化生态旅游风景区,将文天祥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庐陵风情园建设项目和将军公园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互协调实施,连为一体,形成集“红、绿、古”的旅游小区域,使游客在短时间内就集中游览和观赏到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推出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县内旅游线路的规划,精心推出两条县内旅游线路:一是十里葡萄长廊观光休闲旅游线路(县城建设景观群、横江葡萄谷);二是弘扬庐陵文化旅游线路(文天祥纪念馆、曾山故居、吉州窑、县城建设景观群、资国禅寺)。同时加快把我县的景区景点融入到大井冈旅游经济圈的步伐,与泰和县、吉州区、青原区等相邻县(市、区)合作,联手开发一批跨县旅游精品线路。

整合三大旅游资源。以《吉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大我县“红、绿、古”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中,注重与我县特有的民俗文化、灯彩文化、农耕文化、古陶文化、佛教文化及奇闻轶事等地方文化相互结合,突出特色,建设以文天祥纪念馆、吉州窑、资国禅寺为代表的古色文化旅游产品;以将军公园、曾山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以娑罗山森林公园、庐陵风情园、横江葡萄谷、庐陵生态公园、永阳中洲岛、武华山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休闲体验旅游产品。突出打好“乡村旅游、吉州窑”两张牌,以横江葡萄为平台,加快横江葡萄谷的建设,将横江葡萄谷建设成融绿色生态、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体验参与为一体的区域特色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园区,并与公塘村的“红、绿、古”特色融合在一起,提高其旅游示范效应,引导带动其他乡镇充分利用好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建设好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按照“吉州窑遗址保护规划”以及国家AAA级景区的标准要求,一方面继续做好吉州窑遗址的保护工作,完成第二期保护工程;另一方面坚持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做好吉州窑遗址的开发工作。将吉州窑遗址与永和镇圩镇资源整合起来,积极对外推介,引进国际、国内著名旅游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力争把吉州窑遗址及周边景区打造成集科研、观光、体验、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提升四种旅游商品品质。依托我县特有的资源,设计、开发和生产一批具有我县特色,方便游客携带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设计制作统一的旅游商品标识。重点加强吉州窑陶瓷、横江葡萄、永和火腿、登龙粉芋等四种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包装促销,提升产业水平和商品品质,不断丰富旅游商品市场,满足游客需求,增加旅游收入。

2、努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完善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庐陵风情园、横江葡萄谷,抓好文天祥纪念馆改造,加快娑罗山森林公园开发和吉州窑保护和旅游开发步伐,将吉州窑旅游开发与吉州窑遗址保护和永和古镇景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的中英文对照标识牌和紧急救援、车辆维修、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游步道等基础设施。

提升宾招、购物接待能力。力争引进五星级宾馆1家,针对性地对庐陵宾馆、皇冠假日大酒店进行升级改造,到2012年把庐陵宾馆、皇冠假日大酒店建设成三星级旅游饭店。高标准建设好吉星商业中心、庐陵商业大世界、城北商业城、庐陵休闲娱乐一条街等涉旅产业项目,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做旺县城人气。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大旅游公路建设力度,在全县公路建设中,属于往返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重点改造横江公塘村等旅游公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通县城到周边乡镇景区的旅游专线。进一步增设旅游公路沿线旅游景区的标识牌等设施。

3、精心建立旅游项目库

谋划一批项目。紧盯国家扩大内需,支持民生领域及社会事业的投资重点和方向,精心挑选庐陵风情园建设、将军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文天祥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曾山故居保护与开发、吉州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娑罗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文山公园扩建、武华山自然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吉州窑陶瓷工艺品开发、吉安县龙须山祈福景区旅游开发、中洲岛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村等项目,科学编制好我县旅游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动加强与国家和省、市各类规划的对接,提升项目策划、论证、包装水平,以高质量的项目前期赢得项目争取的主动权。

4、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大力塑造旅游整体形象。一是面向社会征集吉安县旅游主题形象。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如电视、广播、报刊和建立旅游网站等。三是制作户外广告,宣传画、折页,提高宣传效果。在高速路出入口、进出吉安县主要交通要道设立大型旅游广告宣传牌、标识牌。在机场、车站、宾馆、广场、大型购物中心等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悬挂大型旅游宣传画,发放宣传画册。四是创新宣传手段,在公职人员名片上还可印制统一设计的旅游宣传内容,提高全县人民旅游宣传意识。

 积极开拓周边客源地市场。针对我国小长假多的特点,做足做活半径为300公里内的客源市场,有重点的加大南昌、九江、赣州等周边地区的旅游营销推介力度。依托井冈山,展开旅游宣传攻势,不断吸引上山、下山的游客落足吉安县。积极推行居民休闲旅游行动计划,加强与市旅行社协会的沟通,全面开拓短线休闲旅游活动。

精心办好旅游节庆活动。以中国·吉安横江葡萄节为平台,充分展示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通过各类经贸和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如开幕式文艺演出、民间艺术表演、特色体育比赛、龙舟赛、书画展、葡萄采摘游等,将我县民俗特色、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到国内外,凸显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做到以节庆促宣传。

5、切实提高旅游产业软实力

 加强对旅游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吉安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统一领导全县的旅游工作,及时研究涉及旅游产业发展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及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负责日常工作。要把加快发展旅游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分解细化到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着重加强讲解员培训,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培养兼职讲解员。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和教育示范点。创新用人机制,大力引进旅游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旅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增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

规范旅游景区点讲解。按照统一内容,统一口径、严谨有序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我县旅游景区点的讲解。联合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骨干人员进一步完善我县景区点的解说词,解说词要突出创意,用足用活用好庐陵文化、名诗名文、名人轶事、故事传说等题材,丰富讲解内容,从而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

加强旅游项目开发管理。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遵照《吉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批开发建设旅游景区(点),度假区、主题公园、游乐场、星级宾馆饭店(新建、扩建、改建)等大型旅游项目时,必须要以《吉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依据,并在立项前书面征求旅游、环保、规划等有关部门意见。

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旅,倡导诚信经营,净化旅游市场,坚决查处打击扰乱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等不法行为,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在景区开发建设中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和“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景区内未经批准建造建筑物,坚决杜绝低水平、破坏性开发行为。要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积极开展对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商店(点)和旅游文化娱乐场所的行政执法,依法查处扰乱我县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要建立旅游、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吉安县旅游的良好形象。

(三)重点建设项目

1、庐陵文化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

2、庐陵风情园基础设施建设

3、将军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4、曾山故居保护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5、永和古镇旅游景区开发及吉州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娑罗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

7、文山公园扩建

8、横江公塘村旅游开发项目

9、横江葡萄谷项目

10、中洲岛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村

11、吉安县龙须山祈福景区旅游开发

12、武华山自然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13、庐陵生态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四)政策保障

加大对旅游发展引导性资金投入。2010年,县财政预算安排20万元县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旅游市场促销、重大节庆活动、人才培训、扶持名优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天然林保护等专项资金,将在充分考虑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使用。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降低准入门槛,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引导大型旅游投资商参与横江葡萄谷、永和古镇旅游景区、娑罗山森林公园、梅塘武华山自然生态旅游区、永阳中洲岛农业生态度假村等景区点开发经营以及旅游用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实行税费优惠政策。旅行社组接团在境内旅游的,按实得收入(以其取得的全部旅游费扣除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或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费用的余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旅游景区(点)及获得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支出,其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可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研究开发经省、市、县有关部门认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研发费,予以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在农村经营“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开发的个体工商户,以最高限额作为营业税起征点。新办旅游企业在20091231以后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经劳动保障部门和税务机关认定审核,3年内每人每年予以定额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企业所得税。凡A级以上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品产销等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对被评为三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的用电价格在商业电价类别中每千瓦时降低0.1元的价格优惠,三星级(含)以上饭店可享受与同一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水费同价优惠政策;对二星级(含)以上饭店有线电视实行优惠收费;对景区创AAA景区(含)成功、宾馆创三星级宾馆(含)成功、旅行社创四星(含)成功的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旅游规划、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开发项目,其建设过程中需缴纳的土地管理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等,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上级政策的前提下,按最低标准收取。其税收的征缴从项目营业年底起,前两年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份实行免缴,后三年减免50%,采取先征后奖的办法,年终由县财政奖励返还,并可以抵招商团进园区项目1个;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扶持。对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实行县领导挂点、部门帮办、定期调度、高位推动、全程服务。县发改委、旅游、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防止低档次开发和重复建设。对好的旅游项目优先考虑列入县重点项目范围。

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政策支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用地,保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旅游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用地按国家规定予以大力支持。利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农村集体土地兴办生态旅游项目的,只要不改变农用地权属和性质,集体经济组织可在自愿基础上以农用地租赁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与投资者进行合作经营。鼓励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依法批准后,可以确定给项目单位最长40年的使用期。

 

 

 

吉安县旅游局

2010723

 


 

 “十二五”重大旅游项目安排表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及规模

项目

地点

建设

性质

总投资

(万元)

1

庐陵文化

生态旅游

风景区建设

新建高标准旅游公厕、管理用房 5×120㎡个;游步道6000米;生态停车场15000平方米,护坡11000平方米,游客中心1500平方米,给排水系统12000米,供电系统12000米,建设名人+民俗+手工+农耕四大版块的基础设施2000平方米及将军事迹展览馆、文天祥历程再现游览区以及山水活动区。

县城

新建

18000

2

庐陵风情园

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高标准旅游公厕5×120㎡个;游步道4000米;生态停车场15000平方米,护坡11000平方米,游客中心1500平方米,给排水系统12000米,供电系统12000米,建设名人+民俗+手工+农耕四大版块的基础设施2000平方米。

县城

新建

12000

3

将军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将军事迹展览馆,游步道15千米,供电线路2.5千米,供排水管线1千米,旅游厕所1,停车场2000平方米,护坡6000平方米。

县城

扩建

3000

4

曾山故居保护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故居恢复与维护;2、池塘改造;3、旅游公厕;4、新建停车场;5、旅游服务接待中心;6、防火配套设备;7、陈列;8、水电工程;9、周边环境整治等。

永和镇

扩建

3000

5

永和古镇旅游景区开发

及吉州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整体保护开发永和古镇3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明清古建筑,以及周边有古窑包分布的村落。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保护开发,新建围墙3600米;管理用房120平方米;旅游公厕12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3000平方米;游步道5750米,;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000平方米;水电防火等基础设施。需建吉州窑遗址公园牌楼、博物馆、文化广场各一个,旅游公厕四座、仿古陶瓷场改造1处,土建工程12000平方米,湖岸工程拱桥、园林小品5000平方米,辅顺庙复建,绿化工程30000平方米及其它设施。

永和镇

扩建

15000

6

娑罗山森林

公园旅游开发

建设森林公园3.4万亩,开发历史古迹、历史文物及建设游乐基地5000亩,开发民俗村2,修建旅游公路1.5公里。

凤凰镇

新建

8000

7

文山公园扩建

建设文天祥历程再现游览区以及山水活动区。

县城

扩建

6000

8

横江公塘古村旅游开发项目

生态农庄的建设,进村公路的修建与绿化,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游步道的修建及村内各景点的维护,景区点标识牌的设立,安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葡萄园基础设施建设。

横江镇

新建

5000

9

横江葡萄谷

项目

拆迁,高速公路广告宣传牌设置及葡萄廊架建设,沿吉永公路各节点的绿化及标识牌设施建设,进出公塘村的旅游公路改造及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龙珠山庄、横江葡萄农庄、永阳蒋坊节点的生态葡萄园等的景观环境及建筑立面的改造。

横江镇

永阳镇

新建

16000

10

中洲岛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村

建一个日容纳游客1000人以上的综合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村.兴建度假民居、水上乐园、沙滩运动场,完善配套设施。

永阳镇

新建

3000

11

吉安县龙须山祈福景区

旅游开发

兴建龙须山胜景区、生态保护区、滨水别墅区、庐陵文化区、野战拓展区、农林观光休闲区、佛教文化区等,完善配套设施,总用地面积43.15平方公里。

梅塘乡

扩建

36000

12

武华山自然

生态旅游

开发项目

旅游区开发面积约2万余亩,设计日接待游客200人,新建房屋占地2000平方米,可供150人同时就餐住宿,具体建设内容为:1、完善景区公路;2、跑马场1处;3、在非保护野生动物过度繁殖区建设休闲猎场1处; 4、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园1处;5、开发自然景点和人工塑造景点;6、水电、通讯、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

梅塘乡

新建

5000

13

庐陵生态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兴建管理用房、游客中心、特色游步道、旅游公厕,完善安保、水电、标识牌等设施,各种娱乐健身设施的完善与维护。

县城

续建

3000

 


 

吉安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精神、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科技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紧紧围绕富民强县主题,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引进创新,示范推广”的主力军作用,坚持以争取实施项目、招引技术人才、解决关键技术为重点,以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科技工作政策,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科技管理与服务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大力争取和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争取和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31个、市县级项目149个;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全县申请专利65项,授权 23项;转化科技成果19项,示范推广50多万亩,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围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人民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社会发展事业的科研工作,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医疗卫生及教育事业课题研究氛围日渐浓厚。

——大力开展科技横向联合,对外科技合作取得实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在组织国家、省重大项目实施活动中,聘请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或指导;与南昌大学、上海市闵行区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对接、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训。

——不断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十一五”期间,我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为方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近年来,县科技三项经费有较大比例的增长,全县财政科技投入超过1000万元,重点支持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科普宣传和社会发展课题研究。目前,一批项目已通过新产品或成果鉴定,部分已投入生产或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积极开展科技入园、科技进村活动。主动上门提供科技服务。建设吉安县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吉安县科技信息网,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延伸和拓宽科技创新服务范围,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县科技管理成绩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县科技局2008年被省人事厅、省科技厅授予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60多个课题通过市级以上成果鉴定或新产品鉴定。5年获市科技进步奖项目19个。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科技进步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科技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技进步的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载体建设滞后,科研机构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的贡献份额不高。

2、科技人才队伍管理还不到位,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意识能力不强。科技特派员创业观念不新、服务思路不宽、服务水平不高,创办的实体规模小,建立的利益共同体抗风险能力差,创业服务仅停留在传统科技推广的较低层面,新产品研发与新技术引进意识不强,做大、做强、做新创业实体的魄力不够宏大,直接影响了科技特派员创业整体效果。

二、“十二五”科技事业发展基本思路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吉安县特色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必须立足县情,坚持大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

2、统筹重点突破与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全面推进和整体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集中有限科技资源,在优势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3、统筹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在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策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吉安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4、统筹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通过采取激励政策,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5、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向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适度倾斜。

  6、统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吉安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具体目标是:

  ——吉安县特色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性服务机构1个,3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电子、食品、化工、建材等优势领域,取得具有影响的创新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县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5%

  ——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业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在生态环境、减灾防灾、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创汇额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全县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撑、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15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和每万人中占有量年均递增5%以上。

  ——科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

   三、重点任务

  () 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

  l、农业

  重点实施主要动植物良种选育与繁育、安全优质种养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技术、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研究。

  (1)主要动植物良种选育与繁育。重点开展水稻、油茶、果业、蔬菜等农作物良种选育与繁育;猪、牛、羊、兔等畜、禽类良种的引进与繁育;地方性水产良种选育及外来水产良种的引进和繁育;原料林、经济林、社会公益林等林木良种选育;农林生物能源植物培育。将通过项目实施,建立果业科技示范样板园,把良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县域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同时,选育、引进适应我县气候、土壤条件的名特优果树类品种,加快推广具有我县特色的横江葡萄。

  (2)安全高效种养技术。以优质、低耗、高产、安全为目标,重点研究主要农作物良种模式化、指标化、轻型化和无公害化栽培技术;畜禽、渔业良种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模式化养殖技术及环境监测与改善技术;速生丰产林、毛竹、油茶等经济林,优质胶合板材、纸浆材、中纤板材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高效培育技术;绿肥种子培育和秸杆还田、秸杆沼气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大林业和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农药、兽药、渔药质量监控和残留检测技术,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防控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现代农业装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实用、价廉、高效为目标,重点研究适应吉安区域的小型农田作业机具和设施农业装备,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设施与设备,高效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林业机械、森林防火技术及设备,节水灌溉与农田水利技术及设备,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及设备,农村饮水安全技术及设备。

  (4)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技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技术,节水灌溉与农田水利技术,红壤丘陵、草山草坡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地方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人工林高效经营技术,森林植物有效成份开发与利用。

  (5)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综合高效利用技术。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其副产品利用率。重点研究大米、油脂、肉用畜禽、水产、果蔬等大宗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包装技术与设备,主要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建立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展生物塑料、生物可降解地膜等生物质材料,秸杆、谷壳综合利用技术。

  (6)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吉安黄牛、横江葡萄等地方良种重要经济性状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以及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产品,农业生产过程监测、控制及决策系统技术,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现代化农村信息、防汛抗旱减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2、工业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以建设县工业园区和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创新集群为重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强化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科技进步。以培育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县工业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各类产学研,技术联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我县工业的优势领域,支持工业园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扎实的工作,使之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载体,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着力培育壮大电子、食品加工、林化医药、冶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工业重点发展通讯、光纤光缆、新型电声器件、发光二级管和车用电子等产品和生产技术;开发应用于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城县及地区的建设软件,社会管理和网络文化等领域的软件,嵌入式软件,先进专用控制软件,专用检测软件、专用设备控制软件技术等项目。

2)林化医药工业突出发展医药、林产化工产品和生产技术。

3)食品加工业以烟、酒、饮料、粮食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4)建材工业积极发展高强、轻质、低耗、多用途的高中纤板、竹胶板、建筑模板、木质新型板材,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和利废环保新墙材与装饰装修材料,开发石料板材和耐腐蚀、耐污染的化学建材产品和生产技术。

5)冶金行业重点支持骨干采选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冶炼加工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加工。支持机械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

  3、社会发展

  重点实施人口科学、医疗卫生与健康、公共安全技术研究,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应对公共安全灾害事故与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1)人口科学、医疗卫生与健康。围绕影响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治疗水平为核心,通过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宜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2)公共安全技术。开展生产安全保障、重大风险防范技术研究,着重开展煤矿、矿山事故监测、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开展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研究;着重开展防洪、抗旱、滑坡、泥石流防治、地震等健康诊断的技术研究;开展重大交通运输事故监控、预警及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开发火灾爆炸和危险品安全技术研究;开展犯罪现场勘察、物证采集、检验鉴定技术研究;开发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技术研究;组织实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药、兽药、饲料合理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4、资源、能源和环境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加强生物质能开发与转换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重点是农、林废弃物干馏气化技术等以及沼气新池型、新发酵原料的研制开发;研发太阳能的高效利用。

  5、生态与环境

   ⑴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以生态系统恢复为目标,加强退化生态系统总体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监测和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方法和技术研究与示范。

   ⑵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研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水土保持创新技术;崩岗防治技术;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控技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测技术。

   ⑶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重点研发不同污染源的综合处理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污染区域废弃地人工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废弃地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区域性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技术;重点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监控的区域性环境管理技术;农村面源污染监测技术和综合治理关键技术;新型无污染或低污染农业生产资料关键技术。

  ⑷循环经济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的研究,重点是符合我县工业化特点的绿色关键技术、工业废弃物及城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6、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的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依托数理科学、化学、材料、农业、医药与医学等学科,合理配置人才队伍、基地和项目等科技资源,重点组织实施。

  (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注重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项目、人才、基地有机结合,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攻关一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成几项标志性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为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十二五”期间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分别是:

  1、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

  充分利用我县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化工矿产资源优势,开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半导体发光材料开发

  研究高热导封装技术、适应不同激发光和荧光的聚合物封装材料制备技术、高显色效果的混色技术、解决大功率白光LED器件封装技术,加强照明光源(灯具)系统集成技术等半导体照明用相关技术研究。

  3、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环保生产技术,再制造工程技术;绿色流程制造技术。

  4、绿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围绕绿色生态县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绿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绿色农业生态区划,新型高效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绿色农产品监测、检测技术,环境净化技术,绿色农业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区域,运用绿色农业新技术,建立无公害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绿色农产品发展。

  5、农产品深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充分利用我县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果蔬加工技术,家畜、家禽等肉类加工技术,淡水鱼产品加工利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运用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大力进行产品开发,积极培育具有吉安县特色的名牌加工产品,不断提升加工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通过研究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建成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为我县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技术支撑与产业示范。重点是开展沼气技术升级,高效能源作物的研究,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

  7、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

重点研究禾河流域水体和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污染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和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保障全县生物栖息环境和森林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

1、加强重点研发基地平台建设。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原则,着重在生物、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等与县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培育3个左右的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进行重大关键技术协作攻关的自主创新平台。

2、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挖掘和整合已有资源,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我县科技资源的整体配置,对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根据需要和可能实行分级分类开放共享。打破资源分散、部门分割和单位垄断的状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我县科技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重点研发基地平台、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科技基础条件的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3、加强科技扶贫平台建设。以解决脱贫致富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为手段,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横向协作、增进对外交流,建立激励机制,改进项目管理,不断夯实科技扶贫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切实增强农民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建设创新型吉安的要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推动为保证,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基础,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吉安县提供人才支撑。

  1、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我县四大支柱产业的技术跨越和超前培育新兴产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创新科研团队;以实施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技计划以及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2、大力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结合自主创新战略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和柔性引进等方式,重点引进创新创业方面高层次急需科技人才,并运用好其科研成果,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大力支持引进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为他们配备必要的科研启动经费。大力培育创业载体,依托各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创业社区、创业园区,为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3、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

  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将科技有效导入农村,围绕农业区域主导产业,培植“重镇强村大户”,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经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推动我县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4、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成长的良好环境

  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科研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等方式自主确定分配办法,逐步形成报酬与创新业绩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和工作条件,大幅度增加科研事业经费,提高科技计划中人员费的支持比例。

  (四)推进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建设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建设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和纽带,政府宏观调控的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机构建设,激励和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引导和促进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围绕我县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形成支柱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发、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协调配合、互动发展的产学研新格局。

  2、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创新服务为重点,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县、乡、村三级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3、建设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整体规划和组织领导,强化战略决策和宏观指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经费投入、评价监督等政策法规。健全宏观科技调控机制,改革科技管理体系,集成创新资源,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导向作用。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为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科普文化氛围和创新文化环境,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科技创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l、加强科学技术普及

  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重点加强面向未成年人、广大农民、城县劳动者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普工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新增和巩固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促进科普创作和科普作品出版,引导支持发展科普产业。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

  2、发展创新文化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在推动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

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强化科技宏观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协同,共同推动规划组织实施,特别是科技、发展改革、工信、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具体指导。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予以贯彻落实。要结合县情,对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具体和细化,使之更加切实可行。要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根据科学技术新进展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

县财政要统筹安排确保本“规划”重点专项和科技工程的顺利实施。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和再创新以及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统筹规划,防止项目投入的重复交叉,使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

  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抓紧制定全县科技投入、专利保护及科学技术普及等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改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科技的依法管理和宏观管理,为加快科技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深入实施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关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技术市场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力度,加速研发设备折旧,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和各类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支持自主创新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

  (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建立吉安县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专利试点示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开展信息加工、服务,支持产学研机构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企业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力度。

完善知识产权工作考核和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政府重大工程、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要求和评估指标。将专利发明创造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五)进一步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统筹协调,搭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依托有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重点推进与周边以及国际组织和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我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知名重点大学的合作,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体系,进一步加强与“长珠闽”地区的科技对接与协作,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合作。

  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合作原则,提升合作层次

鼓励和支持我县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在我县重点优势领域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和大工程计划。共享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提升我县国际合作层次。

加大县际科技合作计划强度,结合全省科技创新要求,组织实施一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全县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发挥引导作用。

  3、完善机制,推进“请进来”与“走出去”

营造“筑巢引凤”的良好环境,确保国内外科技资源“引进来”,“留得住”。通过各类计划,引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强化乡镇科技工作

1、坚持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目标体系进行考核。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每年亲自抓12件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科技示范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

2、强化科技管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选派专业知识背景好、年富力强、敬业、有开拓精神、善于组织协调的干部分管科技工作。

3、完善科技工作协作机制。抓好科技入园行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加大对基层的业务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做好各种科技示范工作,带动科技工作全面发展。

 

 

吉安县科技局

201085


 

吉安县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县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原则办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全县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为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职业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发挥其为实现我县跨越式发展,进入全省先进县奋斗目标的服务功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

全县现有公办职业学校1所,即吉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民办综合性职业学校1所,即华忆教育集团;综合高中一所,即永阳宏志高中,其中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为省级示范性职业中专。全县现有在校学生3200多人,教职工2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占61%,专科学历占39%。目前,开设专业11个,其中华忆学校开设机械模具、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与信息、计算机应用、商务外语、电脑平面设计、会计、文秘8个专业;永阳宏志高中职高部开设有电气技术应用、电子信息与技术、机电技术应用3个专业,其中华忆学校已批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两个省骨干示范专业,电子技术应用正在申报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

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办学规模与内涵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学增城、创五区、争十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校企联姻、服务就业”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深化内涵建设,使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主要目标

1.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水平,促进职普协调发展。根据全县生源情况,预计到2015年,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计划2500人,普高招生计划控制在3000人以内,职普招生比例为1:1.2,中职在校生6000人,普高在校生9000人,职普在校生比为1:1.5

2.认真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抓住国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契机,积极筹措资金,迁建吉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80亩,新建校舍160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600万元,20118月竣工,完成所有建设项目。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到2015年,办学规模达3000人,每年招收全日制学生700人左右,短期职业培训2300人左右。

3.继续加大对华忆学校扶持力度,支持华忆学校申报高职院校,努力提升我县职业教育办学品位。

4.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预计至2015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80%以上专任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60%以上,7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具有技师职业资格。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为全县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继续强化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与要求,大力发展我县职业教育,县政府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并进一步强化、发挥其作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优惠政策,规范招生秩序,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教育、劳动、财政等各相关部门在职教工作中的责任,对职教工作分年度确定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分头落实,定完成时限、定落实效果,作为重点单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专项考评。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职普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县、乡(镇)两级政府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意识,适时召开县、乡(镇)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明确全县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切实转变广大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二是县教育局和学校要继续开好“四会”,即全县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会、学生会、学生家长会、中职送生表彰会,积极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好形势和有关奖励、优惠政策,大力宣传中职学校毕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三是充分运用县电视台、县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扶持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和政策措施,宣传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潜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创业理念,切实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知识、轻技能,重升学率、轻就业率的旧观念,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认可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不断扩大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努力实现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协调发展。

3.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县职校办学条件,发挥其培训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1)积极筹措资金。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省专项资金1000万元,同时市、县筹措资金600万元,为县职校的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2)抓实推进校建进度。至20118月完成吉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所有迁建任务即新建一栋职教大楼,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用房,新建围墙、校门及校园道路硬化、绿化等附属设施,购置培训器材、设备等。预计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

3)加强专业规划与建设。一是实行专业与市场对接。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当前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力求所设专业与人才市场“零距离”对接。首先应立足于我县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尤其要立足我县支柱产业——电子产业,科学合理设置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加工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其次是瞄准县外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用工市场,科学设置专业。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开设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脑美术设计等专业。第三,立足于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发展需求,开设学前教育、农村医学、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第四,立足于服务“三农”需求,开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二是精心打造一批骨干特色专业。“十二五”期间,县职校将重点围绕我县的主导产业一电子加工,重点加强电子类专业建设,力争到2015年学校将建有23个市或省级示范专业。

4)加强师资建设。一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阶段师生配编比1:14.6,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部分专职教师;二是充分利用联合办学校企人力资源,聘请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聘请部分企事业工程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聘请井冈山大学对口专业学院、吉安农校、吉安卫校、吉安师范等学校部分电子计算机类、农林牧类、医学类、教育类专业骨干教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建立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在立足校内校本培训基础上,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尤其是重点、特色专业教师到合作办学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同时有针对性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进行专业指导。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合作办学企业或市内外重点职校跟班学习,到高等院校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四是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提升学历水平。

5)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办学。一是采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办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县园区企业的优势,与园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使职业教育有的放矢。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首先要重点与县园区电子、服装、机械加工等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以企业生产加工车间作为学校专业教学的实训基地。其次是积极与市外,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名企开展教学等全方位的合作办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探索多形式校校联合办学。积极与吉安农校、吉安师范、吉安卫校分别开展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学前教育、农村医学专业的校校联合办学。根据县职校教学资源情况,采取文化基础课本校完成,专业课和实习实训到对方学校进行的分段教学形式。积极与井冈山大学相关学院开展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联合办学。通过聘请井冈山大学对口专业学院教师到县职校进行专业课教学和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6)搞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县政府统筹安排,在学校办好学历教育同时,通过采取校企合作形式,重点围绕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实用技术,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在岗和下岗再就业工人职业培训,组织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就业前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多功能性的教育和培训中心。预计到2015年,全县有90%以上的就业人员上岗前都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4.加强管理,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品位。一是进一步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重点加强对职业学校的教材征订、学籍管理等工作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二是督促各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三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为华忆学校申报高职院校做好服务工作,提升我县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5.强化措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规范有序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每年成立中职招生领导小组,制定中职招生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工作措施与要求。二是严格规范招生程序,严明招生纪律,加大不规范招生处理力度。三是注重对中职送生过程评估,实施定期通报制,促进学校送生工作有效开展。将中职送生工作纳入学校学年度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及时表彰先进。县教育局每年十月份召开全县中职送生工作总结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对当年中职送生工作中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


 

吉安县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推动吉安县文化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吉安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回顾

(一)重大宣传有声有色。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做好了十七大宣传、2008年的抗冻救灾、井冈山奥运火炬传递、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保一弘扬”精神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决战“两区”宣传以及2010年抗洪救灾宣传,办好了专题节目《行风在线》、《庐陵警方》和《交警视点》栏目,强力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释疑解惑,为推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积极与中央、省级媒体沟通,先后在省级电视台、电台播出稿件近200条,中央电视台、电台播出稿件70余条,引发强烈共鸣。

(二)文艺精品创作取得显著成绩。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工程,鼓励和引导文艺精品创作,一批新创作的文艺精品纷纷获奖。五年来,我县共完成剧目生产20余台,完成《月光曲》、《半面红旗》等小戏、小品40余个,音乐快板14个,新编舞蹈46个,移植改编小戏、小品38个,其中新创作的小戏曲《月光曲》参加江西省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荣获剧目演出一等奖、导演一等奖,编剧、音乐创作分别获二等奖,主演刘秋凤荣获二等奖;县文化馆创作的《花灯乐》在江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上获二等奖,程新坤同志创作的美术作品《真爱无言》参加江西省纪念建国60周年美术作品展获二等奖。“精品战略”工程的实施为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群众文化好戏连台。全县每年举办横江葡萄节系列文化活动、欢乐春节家乡行系列活动;举办了全县庆国庆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纪念县城迁址30周年文艺演出、红歌大合唱比赛、端午龙舟竞赛、首届民间艺术大赛、首届文化艺术节、集体舞大赛、纪念曾山同志诞辰110周年文艺晚会、十佳歌手大奖赛等大型文艺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活动骨干,全县共有近千名业余文艺骨干活跃在机关、单位、学校及社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四)民生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广大农民从惠民工程中获得了实惠。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民看戏、看电影电视和组织文体活动难的问题,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我县博物展示馆全面实行了免费开放,观众反响良好,对博物馆的认知、认同感明显提升,全面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经文物普查登记,全县共503多处各类文物遗址,占全省登记在册文物遗迹总量的1%以上。其中有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2处省级文保单位和33处市县级文保单位;全县馆藏文物共743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2件、三级文物90件、一般文物和未定级文物506件;有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

(六)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大力扶持演出业、娱乐业、文博展览业、文艺培训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落户吉安,新增了一批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产业经营户,文化企业数量不断攀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营项目已开始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节庆文化产业,举办了吉安县横江葡萄节、首届文化艺术节等。全县文化产业呈现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七)各项管理有力有效。深入开展了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和文化市场诚信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对网吧、电子游戏、歌舞娱乐等场所的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群治群防制、黑名单公示等文化市场监督机制,建立了义务监督员队伍和12318举报热线,加大了处罚和舆论监督力度文化市场在不断整治中保持总体稳定,呈现有序繁荣的局面。严格执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查和监听监看,严格统一供片制度,严格安全播出各项规程,提升了安全播出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和加强对社会上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网络上视听节目、广播电视自身行业播出机构、广告播出的有序管理等。

(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文广工作,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期间,县委、县政府先后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吉安县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2009年末,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已由2006年末的93.68%提高到94.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由2006年末的95.61%提高到96.5%。农村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化电影。切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吉安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和改造了县图书馆、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但是,随着我国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县文化广播电视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至乡的光缆联网步履艰难。二是文化宣传事业经费严重短缺,近几年,文化单位开展的文艺活动大部分是单位赞助、协办,县电视台每年的正常开支都在三十万左右(尚不包括添购新的设备),财政拨的事业经费每年只有三万元,只有从有线电视网络中心挤出数万元用于新闻宣传,而目前,有线网络中心已整体上划,人员、设备和收入归省管,文化广电收入更是捉襟见肘,导致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文广职工队伍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艺术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2人,中级职称的17人,助理职称的21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只有1个助工。

二、十二五文化广电事业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动吉安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为实现我县“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吉安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努力把吉安县打造成独具人文主题的“山水庐陵、生态吉安”的文化名城。

发展的重点目标:

  至2015

  ——公共文化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县、乡、村(社区)文化广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逐步培养和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吉安县特色的文化精品;举办、策划重大赛事和重大文化及传媒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活动、品牌赛事、品牌产品、品牌栏目和文化旅游品牌景区。

——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搞好各类文化资源的有序和保护性开发,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广播影视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更加丰富多样,节目和产品生产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内容产业更加繁荣。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吉安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到2015年,广播电视台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有线电视基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城区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

——文化广电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引进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长效机制,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和使用省内外、市内外先进的文化智力,为推动吉安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证。

三、主要任务

(一)宣传发展规划
  1、增设“吉安县二套”电视频道,力争把第二频道办成电影、电视剧特色频道。

2、确立新闻立台的思想,集中力量办好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宣传中,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为促进全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鼓劲呐喊。同时为更好地办好《庐陵新闻》,加大新闻制作播出量,实现日播新闻即每天都有新的《庐陵新闻》。

3、精办专题,强化社会教育作用。要加强策划,精心选题,力争办出多个名节目、名栏目,强力推出民生栏目,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政策法律,弘扬社会美德等方面的作用。专题节目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4、理顺电视台管理机制,落实好电视台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运营。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实行绩效分配机制,打破僵化的现有分配机制,让电视台自主走向市场,自主科学发展。  

(二)广电事业发展规划

城至乡镇光缆干线规划为一大一小两个环网,总链路长约为300Km,小环网包括:敦厚、横江、凤凰、永和四个乡镇,大环网包括:永阳、登龙、指阳、敖城、安塘、官田、澧田、大冲、油田、万福、北源、桐坪、固江、梅塘及天河15个乡镇。整个乡镇有线电视环网五年完成。再通过五年的光缆进村入户建设,达到100%的行政村及70%自然村的电视覆盖目标。在网络建设同时完成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

2010-2011年:建成农村有线电视环网工程,开通93%的行政村和20%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完成农村用户10000,完成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2000户。

2012-2013年:开通100%行政村和完成农村50%的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完成农村用户20000.完成县城区所有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平移。

2014-2015年,完成农村70%以上的自然村有线电视,完成部分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平移。

加大投入前端机房设备添置,加快城网网络改造升级。实现与国家,省级骨干网链接。实现数字化可向终端传送200套数字节目40余套广播节目开展数据传输业务和电视交互式综合业务。如电视教学可视电话上网等。根据“村村通”政策我县将以无线数字电视覆盖为主特别是卫星直播业务解决偏僻山村农户的电视覆盖。

(三)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建设吉安县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拟建于城北区,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该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将于2010年底动工兴建,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2010年做好选址、征地、规划、图纸设计、路网等基础建设工作,年底开工建设; 2011年全面动工兴建; 2012年上半年布展,下半年开放接待读者;

2、乡镇综合文化站。“十一五”以来,我县19个乡镇已完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个在建,争取于2015年内完成其余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

3、农家书屋。2015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将建立起一座设施相对完备,功能相对齐全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

4、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努力创作,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精品,树立和强化文艺精品意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力求在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气优秀作品。县剧团计划每年创作移植23个小戏、小品,五年内争取选拔35个小戏或小品参加省市文艺调演,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获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获市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5、文博事业发展规划:

1新建吉州窑遗址茅庵岭龙窑遗址保护大棚800平方米

2)吉州窑遗址环境整治:拟对吉州窑遗址窑包环境清理,窑包间平地、陂塘绿化、整治,窑包范围内匣道路清理整治和修复。

3新建吉州窑遗址博物馆:工程费用3000万,其中博物馆工程量是4980平方米;停车场工程量是3400平方米;博物馆周边围栏工程量是2400平方米;绿化工程量是11290平方米;消防系统2;门楼一座以及室内布展。

4曾山故居保护维修:需要对曾山故居进行环境清理,加固墙体、木构架,维修屋面等工作。

5)吉州窑遗址公园:吉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地点位于吉安县永和镇,用地面积3个多平方公里,总投资2256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吉州窑遗址博物馆,吉州窑遗址环境整治,吉州窑遗址考古科研,吉州窑遗址现场展示,新建吉州窑遗址茅庵岭龙窑遗址保护大棚,古窑遗址修复和还原,永和古街镇整治,新、改建保护区游步道,消防、安防、技防配套设备,文物景点建设以及水、电力、电力、电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6、图书事业发展规划:

1全国文化信息资料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并开展工作。2011年县级支中心所有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2012年完成全县315个行政村的基层服务点建点工作和对基层服务点管理人员的培训任务;

2)数字图书馆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精神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它将大幅度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资源建设发展,大大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3)加快汽车图书馆建设步伐,2013年添置具有图书馆业务功能的汽车1辆,开展经常性的图书下乡活动,在乡镇所在地或村开展图书借还工作、对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开展业务辅导工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作贡献。

7、市场管理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网吧、电游、录像等控制项目严格把关,对网吧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查处音像制品的非法盗版光盘销售行为。严厉打击淫秽、色情和各种非法演出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保证文化市场监管到位。

8建立一批特色文化村。对于能够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风貌、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成片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要大力挖掘,大力打造和包装,并将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古建筑、古文物多的村庄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名村。

9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二五”期间,继续落实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项目,完成每一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改善农村广大群众文化生活。

10、内部管理规划。一是队伍建设专业化。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编导、名主持人和一支精干高效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确保广电宣传及文艺专业人才层出不穷。“十二五”末,实现60%以上的工作人员要达到专科以上学历,40%以上的工作人员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0-13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根据本规划的目标要求,编制相关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落实文化广播电视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的争资立项工作。
  
(三)深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局属单位的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文广电事业的发展动力问题。
  
(四)加强班子建设和人才培养。把文化广播电视领导班子建成一个合成指挥能力较强的班子。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文化广播电视人才工作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大对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制定激励政策,培养、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的文化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吉安县文化广播电视局

2010621


 

吉安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融入中心城区,提升三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争先进位”的重要时期。卫生改革与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也肩负着繁重的任务。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吉安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任务。     

1、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0个,村卫生所294所。县城设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疾控中心、卫监所、农医局、爱卫办、卫生进修学校,乡镇设卫生院21所(其中中心卫生院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全系统设置病床812(每千人口病床1.6),在职职工1030人,其中卫技人员903人。有执业(助理)医师393人,执业护士334人,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分别为1.960.850.73人。乡镇卫生院设病床375张,在职职工525人(卫技人员477人),每千农业人口床位数1.04张,卫技人员1.32人。

2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向上争取国债建设项目22个,新增业务用房面积5.4万平方米;新添置CT、磁共振、钬激光、彩超、CR、腹腔镜、电子胃镜、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200余件(台),全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通过了省级“二甲”医院评审。启动村卫生所达标建设工程,80%以上的村卫生所完成了建设任务。同时,选派了300余人次赴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3、新农合工作成绩斐然。我县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进行新农合试点,通过7年的努力,新农合工作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覆盖面逐年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为全国先进试点县。2010年参合率达97.89%, 历年参合率、统筹基金使用率、一次性报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的受益水平大大提高,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4、公共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顺利组建了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控中心,成立了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逐步完善,卫生应急能力大大增强。全面实施规划免疫免费接种,通过了全省“以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90%达标”验收,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和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大力实施“降消”项目,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2.92%,住院分娩率达99.8%,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到17.06/10万、6.66‰和11.61‰,为全省首批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爱卫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71.01%70.8%,顺利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并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

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率先在全国实施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7所中心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整体推进,卫生院公益性正逐步凸现;“光明微笑”工程顺利实施,手术任务超前超额完成,荣获全省、全市先进县。

(二)发展环境分析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但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县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化、工业化引发的人口流动、环境污染、职业卫生和意外伤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1.疾病控制压力大。新发传染病增多和传染病变异情况频繁,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等主要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职业病危害也呈上升趋势。

2、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落后。近几年来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房屋设备还不匹配,大多数医疗机构设备面临更新换代,有的乡镇卫生院职工住房仍很紧张。公共卫生设施更显落后,现有卫生防疫检测设备大多为上世纪8090年代购置的,不能满足新时期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

3防保机构还不健全。全县乡镇还没有真正的防保站,乡镇卫生院仍未转变服务模式,重治轻防的现象依然存在。全县乡镇没有一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素质急需提高。防疫人员兼职较多,随着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的实施,以目前人员的状况,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素质都难以胜任。

4、卫生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高素质、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带头人难以培养,影像、儿科、麻醉等专业人员逐渐出现断档现象;二是卫生专技人员紧缺,全系统聘用临时工227人,达在职职工总数的22.04%,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稳定;三是老、中、青医务人员断层,乡镇卫生院中、青年医务人员居多,高年资医务人员缺乏,而县城医院年轻医务人员少,后继乏人;四是医疗卫生服务缺乏特色和技术优势,全县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医学科研能力水平不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主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2.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政府责任,改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质,扭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倾向,减轻群众负担。
  3.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重,制定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中西医、中西药协调发展。
  4.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5.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五区、争十强”目标和“一城连四镇”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力争各项工作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省有位。

2、具体指标

——平均期望寿命:2015年比“十一五”期末增加0.5岁。

——婴儿死亡率:到2015年,控制在5‰以内,比2005年下降24.9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15年,控制在9‰以内,比2005年下降22.48%
  ——孕产妇死亡率:到2015年,控制在14/10万以内,比2005年下降17.93%
  ——疾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00/10万以内,不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严格控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巩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碘缺乏病,消灭丝虫病、脊灰、麻风、疟疾等达标成果。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拟完成下列重点建设项目投资:

1、县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5910 m2,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500万元),另设备装备投资100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等高精尖医疗设备。

2、卫生监督业务大楼,建筑面积1500m2,计划投资200万元。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大楼,建筑面积1000,计划投资150万元。

4、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大楼,建筑面积3000m2,计划投资400万元,另医疗设备装备100万元。

5、凤凰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建筑面积5000m2,投资600万元;职工宿舍楼,建筑面积2000m2,投资200万元;职工食堂等附属房,建筑面积200 m2,投资20万元,预计总建筑面积6700 m2,总投资1000万元。

6、油田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建筑面积5000m2,投资500万元;职工住宿楼,建筑面积1500m2  ,投资150万元;职工食堂等附属房,建筑面积200m2,投资20万元,预计总建筑面积6700m2,总投资800万元。

7、大冲卫生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建筑面积3500m2,投资350万元。

8、敖城卫生院住院楼,建筑面积3500m2,投资350万元。

9、指阳卫生院住院楼,建筑面积3000 m2,投资300万元。

10、官田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500 m2,投资250万元。

11、盘田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m2,投资300万元。

12、登龙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500m2,投资250万元。

13、梅塘卫生院住院楼,建筑面积4500m2,投资450万元。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积极防控重大疾病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进一步规范全县疾控工作。县疾控中心要继续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个P2实验室、一个P3实验室、一个PCR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A类装备率达100%B类装备率达50%,检验检测能力A类项目达100%B类项目达50%;检验人员培训率100%,工作人员检验项目操作能力100%,上机操作能力100%,创建全市一流实验室。加强卫生监督所建设,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的监管职责,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防止重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单独的公共卫生防保站办公场所,配备35名专职防保人员。实行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公共卫生队伍。每个行政村都设有1所达标村卫生所,加强对乡村医生公共卫生知识培训,督促乡村医生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对完成公共卫生任务的乡村医生,按服务工作量及时发放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凡不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吊销其乡村医生证书,禁止医疗执业。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2、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2015年,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5%;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严格控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均达98%以上,非住院结核病人100%、艾滋病人90%得到规范随访和治疗管理;0-36个月婴幼儿保健规范化管理率达70%以上;孕产妇保健规范化管理率达7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率达90%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人规范化管理率均达90%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50%以上。继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努力提高妇幼卫生工作水平。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继续加强产科建设和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推广适宜技术,提高住院分娩率,确保孕产妇生育安全。到201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不低于99%,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5%以上,孕妇早期叶酸补服率达80%以上,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二是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70%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75%以上;降低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和5岁以下儿童肺炎等疾病死亡率;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加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和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工作;促进母乳喂养,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三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到201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40%以上。加强对B超使用的监管,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

4、完善卫生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吉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各单项预案,加大对医务人员和应急队伍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知识培训,每年开展2次以上卫生应急演练,确保完成全县各项卫生应急任务。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力争2012年创建成功。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开展创建卫生镇村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改水改厕,提高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厕所普及率。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

随着新农合基金的增加,筹资水平的提高,科学测算补偿比例和报账封顶线,提高补偿水平;在保大病保住院统筹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特殊门诊补偿范围,扩大受益面,提升新农合的保障能力。全面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工作,方便参合农民“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和“当天出院、当天报销”。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推行医疗信息公示和通报制度,出台控费措施,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参合农民医药负担。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实行举报登记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新农合制度安全平稳运行。加强县乡两级经办机构建设,增加和落实人员编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县城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和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根据“一城连四镇”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建立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着力建设好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它社区,结合用房情况,按照1-2万人口的服务规模,新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及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明确和规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标准,推广采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减轻居民医药费用负担。

(五)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以医院等级评审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准入制度和临床、护理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医院医技科室的管理,落实护士配备标准。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和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继续开展“平安医院”的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办法,保障医疗安全。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和无序竞争,规范医疗广告,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开展对医疗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

(六)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重要作用

坚持中西医、中西药并重,实现中西医药协调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快县中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人才,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做好卫生队伍的配备,满足工作所需。乡镇按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1.2的比例配备卫生人员,并确保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92%以上;县城区每千人口配备医生2人、病床2.5张;村卫生所设置覆盖率达100%,每千人口配备乡村医生1-1.2人;全县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2015年,全县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3.64人左右,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1.26人左右,执业护士数1.26人左右。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实用型人才,改善人才结构。

加强卫生队伍的教育管理,继续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强化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人才培养。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专业人员职称结构达到合理比例。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广大卫生工作者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忠诚为人民服务。逐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采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其公益性质。

(二)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增加政府卫生投入,落实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改变居民医药费用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的状况。落实和完善政府补助政策,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

加强卫生财务监督管理。各级财政、发展改革、卫生等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各负其责,积极推进通过购买服务、绩效考评、加强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等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研究制定规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经营行为的有关规章制度,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各项财政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三)加强和改善领导,开创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1.切实加强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卫生事业,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关心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卫生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规划的落实。各级政府应成立有关卫生工作的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统筹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价格、经费保障、药品购销、纠纷处理等有关工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卫生工作。
  2.动员社会资源发展医疗服务。保持公立医疗机构适当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3.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关心和爱护广大卫生工作者,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00年八月三十一日

“十二五”卫生重大项目安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万元)

项目

地点

建设

性质

总投资

(万元)

1

县医院综合大楼

建筑面积15910m2,总投资2000万元,另设备装备投资1000万元

县医院

扩建

3000

2

卫生监督业务大楼

建筑面积1500m2,总投资200万元

县城

新建

200

3

敦厚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业务大楼

建筑面积3000m2,计划投资400万元,另医疗设备装备100万元

县城

新建

500

4

凤凰卫生院整体

搬迁工程

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等建筑面积7200m2,总投资1000万元

凤凰镇

新建

1000

5

油田卫生院整体

搬迁工程

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等建筑面积6700m2,总投资800万元

油田镇

新建

800

6

大冲卫生院门诊

住院综合楼

建筑面积3500m2,投资350万元

大冲乡

扩建

350

7

敖城卫生院住院楼

建筑面积3500m2,投资350万元

敖城镇

扩建

350

8

指阳卫生院住院楼

建筑面积3000m2,投资300万元

指阳乡

扩建

300

9

官田卫生院综合楼

建筑面积2500m2,投资250万元

官田乡

扩建

250

10

盘田卫生院综合楼

建筑面积3000m2,投资300万元

油田镇

扩建

300

11

登龙卫生院综合楼

建筑面积2500m2,投资250万元

登龙乡

扩建

250

12

梅塘卫生院住院楼

建筑面积4500m2,投资450万元

梅塘乡

扩建

450

 


 

吉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十二五”编制规划

(劳动和社会保障篇)

“十一五”以来,在上级主管局的悉心指导下,在吉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促就业、保民生为目标,以五大险种为基本框架的劳动保障体系,为实现“两个率先”,维护地方稳定,构建社会和谐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十一五”以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0800人,平均递增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600人,平均递减2%,劳务输出33000人次,平均递减3%,开发就业岗位5775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54000人,扶持个体创业175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亿元,平均递增15%

(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全县征缴养老保险基金3.997亿元,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3.697亿元;征缴工伤保险基金1155.04万元,拨付因工致残、死亡待遇金468.84万元;征缴生育保险基金590.03万元,拨付女职工生育保险金347.92万元;征缴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基金9731.22万元,有51266人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860万元。

(三)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在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已全面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基础上,重点向街道、乡镇、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延伸。签订劳动合同5万余份,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60起,调解130起,仲裁30起,结案率100%,逐步实现了劳动关系法制化。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环境

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将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率先实现新跨越,进入全省先进县”的口号,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庐陵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条件

当前,劳动保障工作正处在重要转型期,与“十一五”时期相比,管理和服务的面有很大延伸,工作范围、工作领域越来越宽,涉及到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具体业务量成倍增长,任务十分繁重。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将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城镇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有序劳务输出的任务也将越来越重,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股份制企业深化改革中职工分流安置任务尚未结束,部分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二五”期间,全县预计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在0.6万人以上,加上各类下岗失业人员近0.6万人,以及3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许多行业技能型人才短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三是落实法律和政策规定还需下大功夫。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的落实不到位,公共社区服务还不完善,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劳务劳资纠纷逐年增加。

2、社会保障工作压力逐步加剧。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高,参保率、缴费率不高。县工业园区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灵活从业人员参保率低,扩面征缴困难重重。二是统筹层次低,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基金出现缺口,就会危机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主管局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加快决战“两区”,率先实现新跨越,进入全省先进县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

——保基本、广覆盖原则

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它通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基本的保障需求,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保基本”就是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合理确立基本社会保障的保障内容和待遇水平。“广覆盖”就是要通过不断增大覆盖面,使更多的市民纳入基本社会保障,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

——调节收入分配原则

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在保障广大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进而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积极作用。

——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以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为目标,要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不同人群,保障需求,实行分类指导,将他们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可衔接、可转换。

——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安定团结。要通过政府主导,调动单位、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实现国资注入及社会各方筹资,形成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财力支撑。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运行的公开透明和安全完整。

(三)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

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达到45000人、45000人、49000人、38000人、60000人左右。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对高龄无保障的老人、职工遗属、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以及各类历史遗留问题所涉及人群等群体全覆盖。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5.5万人左右。覆盖面不低于85%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坚持和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人员群体的就业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10780个,到2015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重点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完成48000人次的职业培训,力争到2015年本县高技人才占技术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15%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调处仲裁、劳动保障监督、企业工资分配等劳动者维权机制、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2015年,力争使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左右,劳动争议案件协调调解率达到99%,劳动保障监察主动监察比例达到92%

四、主要任务

(一)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实现相对充分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着力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将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林产化工、冶金建材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力争实现电子信息从业人员比例每年上升5个百分点。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进一步做好餐饮、服务行业就业工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开拓境外就业市场力度,扩大境外就业规模。

2、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继续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制定切实有效的鼓励创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实施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包括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服务。对各类社区创业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在经营场地安排、优惠政策落实、创业资金帮扶等方面,为创业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3、重视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定实施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开展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工作见习等活动,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帮助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切实落实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改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4、促进城镇社区和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组织实施
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培训计划,继续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重点解决好双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建立被征地农民专项登记制度,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并为其提供职业培训、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就业的途径和方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扶持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

5、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转移。坚持内转、外输、创业并举,继续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口挂钩协作,大力加强农村适龄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完善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实现较为充分的转移就业。

6、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园区企业用工服务。充实、更新劳动力资源台帐,信息网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和网络,建立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7、加强失业调控和就业服务。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对企业裁员进行分类指导。妥善安置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分流职工,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企业改制、破产前应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落实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资金。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对失业进行有效调控,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加强境外就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境外就业中介监管力度,建立境外就业突发事件协调处理工作机制,保护境外就业人员合法权益。
   
(二)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大规模推进职业培训

1、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劳动者。坚持政府积极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城乡劳动者技能素质。依托博硕、协讯、金科、浩汉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华忆技工学校,吉安实验技工学校,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围绕提升我县中部地区电子产业信息基地的水平,组织实施金蓝领工程、雨露计划,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劳动者培养工作新格局。

2、大力推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经济薄弱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动员并组织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园区企业,优先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经济薄弱村贫困劳动力提供各种就业技能培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力争使大部分城乡初高中毕业后新成长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将经济薄弱村有就业能力和外出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纳入政府支持的技能培训计划,全面实行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制度,把对农民培训的优惠扶持政策直接落实到人。

3、创新培训模式。建立“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开展预约培训、“订单”培训、半工半学培训、“一对一”岗位对接培训、实施培训跟着就业走,教室建在企业内。

(三)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不同人群之间收入水平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承受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继续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重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建立基本养老金水平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更加紧密挂钩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积极推进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执行养老保险制度工作。
   
——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试点,探索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功能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推进失业保险县级统筹。
   
——医疗保险。完善不同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城镇医疗保障运行机制。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加快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补充医疗保险,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大病、住院统筹为重点,兼顾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重点保障非职工城镇居民住院和大病医疗需求。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全县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医疗服务支付的标准和管理办法,规范和统一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资格和协议标准,实行信用分级管理办法。
   
——工伤保险。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实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和适合我县实际的工伤康复制度,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
   
——生育保险。探索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方式,使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实现统一参保、分项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逐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认真解决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等对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妥善解决社会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障。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等采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根据农民工不同的就业状况和医疗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将农民工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或住院医疗保险。研究完善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政策和办法,确保参保农民工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继续推进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研究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保办法。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将园区内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统一缴费标准及比例,并按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计算缴费年限。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管理及服务办法。
   
——困难群体医疗保障。建立困难群体医疗保险资金筹措机制,采取国有资产变现、企业出资部门和政府适当补助等措施,多渠道筹集破产、关闭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筹集社会救助资金,使现有医疗保障制度未能覆盖的无收入、低收入、处于特困状态的城镇居民得到相应的医疗救治。
    3、强化征收管理,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征收流程,统一征缴方式,建立征收激励制度,依法征收社会保险费,切实做到各项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严肃查处骗领社会保险待遇行为,严防社会保险基金流失。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全程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4、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工作。认真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政策措施,完善参保对象异地养老、异地就医相关办法,积极办理包括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参保对象在省内外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险关系转接手续。
   
(四)以维护合法权益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重点推进非公所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签订劳动合同工作,实现各类企业劳动合同充分覆盖,促进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做到“劳动者就业到哪里,劳动合同就覆盖到哪里”。建立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制度,实现劳动合同动态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方协调机制在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突出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
    2、规范企业工资分配秩序。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扩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使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成为企业决定工资分配的主要方式。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等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对企业不同岗位、职业工资的指导作用。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和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收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预防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制止和纠正企业克扣、无故拖欠职工工资的行为。
    3、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深化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和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在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同时,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实行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把实现充分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指标,列入对乡镇和县直单位的政绩考核内容,确保全县“十二五”时期劳动保障各项主要目标的完成。

(二)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劳动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等工作的投入,形成与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安排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贷款,新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提供补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支出监督、全面落实企业和个人责任的基础上,明确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责任。在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继续施行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

(三)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劳动保障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为劳动保障各项工作提供多层次决策支持和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应用信息化技术深化劳动保障统计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

(四)加强劳动保障事业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和春、秋大型人才招聘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作用和经验,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劳动保障事业,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参保意识,增强公民守法维权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有利于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五)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加快社会保险服务窗口建设,建立健全安全、规范、高效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和管理水平。三是逐步完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信用和谐社区建设,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就地掌握街道、社区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状况,开展社区劳动保障维权服务。四是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社区退休人员活动服务场所建设,提高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率和社区管理服务率,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五是加强劳动保障工作调研,了解和掌握基层情况,促进决策、管理、服务科学化。六是加强劳动保障队伍教育培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其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为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附:“十二五”时期吉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一览表

 

 

 

吉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十二五”时期吉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主要目标一览表

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一五”

末任务数

“十二五”

末目标数

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

本县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基本覆盖

本县享有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权益人数比重

%

 

67

“城保”、镇(乡)保、“农保”参保人数

万人

 

28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人数和覆盖面

万人

 

5.5

五大

基金

养老保险

亿元

0.6732

1.67

失业保险

万元

423

1052

生育保险

万元

54

134

医疗保险

万元

2600

6468

工伤保险

万元

168

418

促进

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2.5%以内

新增就业岗位

6000

14928

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

万人

0.415

1.03

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比例

%

11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万人

0.56

1.39

小额担保贷款

万元

2260

6454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最低工资标准

 

按政策规定

标准执行

劳动合同签订率

%

96

100%

劳动争议案件协调调解率

%

96

99%

 


 

吉安县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县农业农村发展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农业化建设,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农业化建设,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底,农业总产值22.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5.48元,年递增6.5%;粮食总产量42.43万吨,年递增3.15%;粮食平均亩产0.378吨,年递增3.21%;肉类总产量达到67924万吨,年递增62.1%;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92万吨,年递增5%;蔬菜总产量达到57718吨,年递增3.5%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亮点

1、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

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构比重为41:59,养殖的比重首次超过种植业。

3、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全县以横江葡萄、肉鸡、生猪、肉牛、松脂为主导的五大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确立了“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四化”产业发展思路。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好势头。

4、龙头企业不断状大。截止2009年,全县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农业龙头企业共有12家,总产值达17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

5、培植农村新经济组织,完善服务机制。全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先后建起了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农业局建立了“118”服务站为农户咨询等服务11000条。

6、开展了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并取得丰硕成果,为农民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6.2万份,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84万亩,推广配方肥3.8万吨,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7、农业开发效益明显。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56万亩,完成项目投资8944万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7个,土地治理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62万公斤、新增油料147万公斤,新增产值6190.5万元;产业化项目新增产值4980万元,合计新增产值11170.5万元。“十一五”计划任务全面完成,产业化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远远超过计划任务,项目效益明显、成效突出。

8确定了以葡萄、井冈密柚为主导的果业发展格局。全县现有果业面积共5.4万亩,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23100万元。其中葡萄3万亩,年产量3万吨,占总产量的85.7%,年产值21200万元,占总产值的91.8%。横江葡萄产业已经连续七年列为我县的果业支柱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井冈密柚面积约2000亩。

9、创建了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探索了新农村建设“吉安模式”。五年来,我县按照“以村庄规划为基础,以产业富民为核心,以‘五通一气’为重点,以‘三清三改‘为配套”的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被农业部、国务院失贫办等中央部委誉为新农村建设的“吉安模式”。农户基本实现“走平坦路、上卫生厕、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优美村”目标。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近年来连续暴雨、大雪、病虫害侵袭,造成了重大损失。

2、农产品品种发展单一、深加工能力不足,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不大。

3、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尽管近几年来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快,但真正能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特别缺乏带动种植业的龙头企业。

4、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农副产品销售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5、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需深入改革,应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式。

6、建设资金不充足,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分散式多种”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现在我县大部分农民仍是以小规模,户平均不足10亩地,农民闲时上街做临时工或搞些第二产业,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将发展适度规模的种养户,半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模式。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带动型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三是从“盲目性”向“科学性”发展,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化为目标。通过农业科技产业化,使农业科技不断地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四是从“污染型”向“生态型”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不断带动精神文明发展。从人类自身健康考虑,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及新农业知识追求将进一步提高。“无害化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前景看好。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发展思路,以科技为主线,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创新机制为动力,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五大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切实推进吉安县农业农村的发展进程。

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和主要项目

(一)、主攻方向

1、狠抓粮食生产。要稳定水稻播面,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在推广品种上,大力发展优质稻、优质专用稻品种。“十二五”期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8亿斤以上。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力争“十二五”期间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达到60万亩。

2、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放在我县确立的五大产业上,积极发展“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全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3、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放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上。

4、深化服务体系改革。重点放在科技队伍建设与管理,信息网络及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配套服务建设上。

5、夯实农业基础建设。重点放在现代农业示范和土地治理项目上。

6、着力改善农村面貌。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上,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建立沼气服务网点,强力推行生猪标准化小区建设,打造和谐吉安。

(二)、奋斗目标

1、农业总产值2015年达到35.66亿元,年均递增8%

2、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产值2015年达到11.57亿元,年均递增15%30%以上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自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培育5个弛名商标,10个有机食品普遍实行无公害化生产。

3、再完成400个左右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并在19个乡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

4、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总任务是:改造中低产田7.68万亩,产业化项目财政补贴计划扶持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6个,重点对我县养猪、养鸡、葡萄、蔬菜、芋头等规模较大或发展中项目进行扶持,贷款贴息项目5个,重点对养猪、油茶、大米加工等项目扶持。

5、粮食总产量2015年达到47.43万吨,年均递增2%

6、水果类总产量2015年达到8万吨,年均递增10%

7、肉类、畜禽总产量2015年达到12.03万吨,年均递增10%     

8、水产品总产量2015年达到2.43万吨,年均递增4%

9、蔬菜总产量2015年达到7.91万吨,年均递增6.5%

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46.26元,年均递增9%

(三)、主要项目

1)种植业

a.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从05年开始实施,每年平均国家投资约50万元,用于全县土壤肥力测定,今后五年仍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将这项技术推广全县,覆盖所有农田及农作物,推广面积120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达到100%,亩节本增收30元以上,每年采集并分析化验1200个样品,建立19个田间百亩示范基地(其中5个千亩示范片,2个万亩示范片,重点培植100个种粮大户,200个科技示范户)。

     b.吉安县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根据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今后五年将每年投资100万元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主要是以“稳农、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为目标,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达到双季稻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创建活动主要在交通要道的垅片,如105国道、赣粤高速、吉井铁路等交通便利地方,每年建设二个万亩示范片。

 c.吉安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项目:主要遵循“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发展思路,统一规划,连片建设,通过改善农田排灌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每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标准粮田1万亩,主要在万福、凤凰、横江、梅塘、官田、桐坪等乡镇实施,以适应农机化作业,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旱涝保收面积由现在70%提高到90%
    d.
吉安县生态农业项目: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环保、低碳”的生态农业模式,有机葡萄、油茶、蜜柚等产业发展与农村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以吉永公路沿线为重点,将敦厚、横江、永阳镇等农业产业基地有效串连起来,全面改造提升,高标准打造良枧、公塘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具有生态观光、旅游休闲综合功能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的展示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e.果业项目:2010年至2015年,5年全县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横江葡萄总面积达到10万亩、井冈蜜柚面积达到3.5万亩的规模,横江葡萄年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突破6亿元。建成“一城连四镇”葡萄生态旅游观光带,形成早、中、晚熟优质葡萄均衡上市格局,培育一个年消化5000吨以上葡萄加工企业,延长葡萄鲜果货架期,延伸产业链,树立“中国葡萄之乡”的生态旅游新形象。积极推进蜜柚产业“百千万”工程建设,全县重点抓好百亩以上的蜜柚示范大户,千亩连片的示范基地建设。2011年新增蜜柚5000亩,2012年至2014年开始新增1万亩,相对建设一批连片万亩以上蜜柚示范带,力争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家室(柑桔)项目。

f.松脂产业项目: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湿地松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壮大后备湿地松森林资源。依托金安林产、科茂树脂等企业,充分利用我县湿地松森林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松脂精深加工,力争每年新造湿地松工业原料林2万亩以上,加快松脂产业化经营,变传统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g.油茶产业项目:投资2250万元力争2015我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稳产后每亩产茶油达到40公斤以上。拟在我县油田镇、官田乡、永阳镇建设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面积150亩。同时,建立规模以上油茶加工企业,形成相对完备的油茶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油茶产业发展格局。

h.吉安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基本粮田建设项目:09年已规划到2015年。09年实施以来每年投资100万元,主要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为重点,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生活困难的退耕农户,支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支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建设任务主要是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民培训、沼气建设、水产养殖。主要实施内容:坡改梯工程、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i.植保区域站建设:此项目已批复,投资500万元,建设一个中心实验站和三个区域站,主要为保障粮食生产服务,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j.吉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2010年已申报吉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并已上报农业部审批,该项目分五年计划,全国第一批示范县五十个,我县是其中之一,总共投资2-3亿元,主要是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任务:一是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水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四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五是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六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山清水秀新农村。

k.建立农业物流园:在敦厚上高速路口建立农业物流园,已引进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征地300亩,打造以大米加工、农资批发、饲料加工、农鲜产品储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2)畜牧业

a.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逐步完善县、乡两级冷链系统建设、县畜牧局化验室建设。每年投资100万元,目的是保障全县家畜家禽的疫病安全,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密度达到100%,抗体检测水平达到80%以上。

b.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在规划期间,每年安排3-4个场投资200万元全部完成现有老猪场的生猪标准化改造,使生猪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解决生猪生产中阻碍生猪发展的粪尿污染剖。

c.继续做强做大畜牧三大产业:一是扩大肉鸡生产,每年投资2000万元提高温氏、正邦种鸡存笼量,达到40万组种鸡,年出笼肉鸡5000万羽,覆盖全县各乡(镇)。二是做强肉猪产业提升全县生猪品位。每年投资约2000万元努力打造一个全省一级种猪场,改善现有生猪品质,达到年出栏80万头以上,存栏母猪4万头以上,存栏生猪40万头以上。三是做好肉牛产业。每年投资500万元。进一步加强母牛冷配工作,打造一批肉牛养殖基地,每年冷配达7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年出栏肉牛 15万头。

d.引进肉品加工企业,在规划期内投资2亿元,打造肉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我县畜牧业持续发展。

3)水产业

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做好特种水产养殖的宣传工作,着力打造好水产养殖区域疫病防治站建设项目,该项300万元。

4)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a.2015年,再完成400个左右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山水秀美型、田园风光型、红色文化古村型的精品新农村建设村,并力争使每个村点找到特色产业支撑,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内主干道和巷道硬化通达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水冲厕入户率达90%以上,100%的农户实现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污水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村落社区覆盖率达85%以上,整体推进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使新农村建设点形成产业兴、农民富、环境美、面貌新、管理好的新农村格局。

b.做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每年投资100万元。该项目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实施“一池三改”即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栏、改厕和改厨同步进行。目的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环境,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搞好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在规划期内每年建设2个场投资200万元,解决我县12个万头猪场的粪污处理。全部要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力争污水不出场,粪便不进入自然水域。

d.减少面源污染。做好农村污染普查与宣传工作,少用无机肥,多用有机肥。

5改造中低产田7.68万亩,产业化项目财政补贴计划扶持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6个,重点对我县养猪、养鸡、葡萄、蔬菜、芋头等规模较大或发展中项目进行扶持,贷款贴息项目5个,重点对养猪、油茶、大米加工等项目扶持。具体任务:水利项目,计划新建电灌2座,新建水陂6座,水库渠系配套683公里,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5.1万亩,配套相应桥涵闸及防护林建设;农业项目,计划安排机械平整土地1.57万亩,新建机耕路126公里;林业项目,计划营造防护林面积2500亩。

6)科技培训工作

a.做好阳光工程项目,每年国家投资100万元用于培训各类农业人材1000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县域经济。

b.做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该项目国家已投资1000万元。一是制订好我县农业主导产业计划,通过推广一系列适用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我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重点培育1000个科技示范户、100名农技人员、建设10个示范基地。二是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整 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进行。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二是合理设置机构。三是科学核定编制。四是创新用人制度。

7)加强行政执法工作。

a.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严查违禁药物的使用与添加。

b.建设农产品的质量监测站。在规划期内,争取立项解决建站经费300万元。

五、“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县里成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及时帮助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督导检查和验收农业农村发展实施情况,制定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奖罚制度。

2、落实上级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要大力宣传各项农业法规、政策、抓住国家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大好机遇,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农民赖以生存的每一寸耕地,要使各乡镇、各部门都能形成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的大好局面。

3、搞活机制、加大投入。一是县政府要加大对“五大产业”优惠政策,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要形成农业招商引资机制、办证等程序化。二是对带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农户的补贴政策要延续和扩大,精心挑选一批有特色的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吉安县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固碳释氧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的林业必将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发挥起更大的作用。我县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绿色生态江西”和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态庐陵、山水吉安”的要求,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继制定出台了加快我县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速生丰产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公益林、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等一批国家、省、市林业重点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林业工程建设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省林业厅、市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及吉安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案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情况

(一)主要成绩和做法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县人民和广大务林人的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生态建设、林业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

1、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作为加快全县生态体系建设,推动全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到“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0%的目标。五年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1.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2.9万亩,长防林4.76万亩(人工荒山造林3.16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造林14.3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04.19万亩,比2005增加了10.9万亩;有林地面积174万亩,2005增加了14.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07.5万立方米,2005年增加了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3.2%,比2005年增加了4.6个百分点。林种结构渐趋合理,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整体趋于好转、局部步入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2008年度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2、林政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规范木材采伐指标发放程序,保证木材采伐指标申请、发放的公开、公正、公平。加强木竹经营加工监督管理,签订《木材加工经营管理责任书》,建立木材加工经营管理台帐。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林业队伍建设,提高林业系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林能力。完善林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林业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林业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有序。五年来,相继开展了“金盾09行动”、“09护绿行动”、林区维稳专项整治行动、森林火灾案件春季大会战、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春季行动”和清理整顿无证加工经营等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2402件,其中刑事案件298件,治安案件256件,林业行政案件1848件,收缴木材1400立方米,野生动物2221只(条),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健康发展。

3、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湿地松造林面积全省最多,是我县的一大品牌,其松脂加工利用,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充分利用我县湿地松资源,加快松脂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强限劣”为导向,将松脂产业列为我县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对龙头企业江西金安林产有限公司从政策、技术、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市场定价的前提下,将全县所有国有松林的采脂权承包给金安公司组织人员采脂,以保障金安公司生产原料。加快湿地松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步伐,金安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司获省级龙头企业称号。该公司年生产松香5800吨,松节油1996吨,共混树脂1.2万吨,产值1亿元,上缴税金近1000万元。限制生产工艺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的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同时,抓住省 “南桔北梨中柚”果业发展思路和我县被列为现代农业油茶产业示范县的契机,把油茶、井冈蜜柚与横江葡萄三个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全县重点项目来发展。五年来,共完成新造原料林基地10多万亩,高产油茶林基地近1万亩,井冈蜜柚栽植面积1000亩,使之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

4、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6年成立县林业要素市场以来,规范有序地开展了木竹检量、森林资源评估、林权交易、林权抵押贷款等一系列工作,拓宽了林业投融资渠道,解决广大林业生产企业、林业经营者以及广大林农贷款难问题调动林农和林业经营者从事林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构建了一个公平、公正、高效运行的林权交易和投融资平台。五年来,累计完成活立木生产销售权拍卖转让15213个小班,面积11043亩,成交金额2484.6万元,实现拍卖增值606.6万元;完成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及森林火灾调查评估100余起,价值约1亿多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6起、宗地1027个、抵押面积126245亩,贷款金额4281万元,贷款余额约2000万元,林权抵押面积、每万亩林权抵押贷款额在全市名列前茅。

5、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十一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了林木种子基地和苗圃基地建设,加强了苗木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体系和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为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了“三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办公设施,改善了办公环境,极大的发挥“三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五年来,新建办公用房3126.09平方米,配备电脑和打印机各16台,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办公,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一新,提升了“三站”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了林业系统的社会形象。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足够的重视。不能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往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

2、对林业建设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林业作为一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向社会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其繁重的任务与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原有的投入结构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需要。

3、在产业发展方面,规模和效益还不够大、不够高,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链条还有待延长,尤其需要大型龙头企业进行木竹及林副产品的综合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4、依法治林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毁林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乱占滥用林地、违法开山采石和乱砍滥伐、偷盗林木行为屡禁不止。

5、林业建设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也亟须强化和深化。

二、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山水庐陵、生态吉安”以及县委、县政府“融入中心城区,提升三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争先进位”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这一主题,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为重点,发挥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加快林业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我县“创五区、争十强”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2、坚持林业建设与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并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原则。

4、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积极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则。

5、坚持林业分类经营、因地制宜、因类施策的原则。

(三)发展思路

按照中央、省、市林业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十一五”期间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县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的地貌特点,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实施分区建设基地的林业发展思路。以林业项目为载体,在高标准实施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林和用材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通过加大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着力调处山林权属纠纷,强化林政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确保林区秩序稳定。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管理,加快林权交易平台和林业信贷平台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造林面积24万亩,果业种植面积6万亩,新增活立木蓄积162.8万立方米,总蓄积量达到56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3.5%,实现林业产值9亿元。

(五)主要任务

1、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利用5年时间,规划造林面积2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净增有林地面积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5%。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下列五大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

2)长防林工程:规划造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

3)建立工业原料林及薪炭林基地:规划造林10万亩,每年完成2万亩。

4)建立木本油料林基地:规划造林2万亩,每年完成0.4万亩。

5)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规划造林5万亩,每年完成1万亩。

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1)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间,计划年均采伐蓄积量控制在20万立方米内。

2)加强木竹加工利用企业管理,取消或限制高耗材木材加工企业生产,提倡并鼓励低耗材、充分利用小径材、剩余物为原材料加工企业的发展。

3)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好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机构,完善县内现有11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资源状况简介。完成1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

4)加快西龙山森林公园建设。成立公园管理机构,完成林地征用工作。园区内名木古树、古建筑挂牌登记,加快念慈庵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造林绿化、美化,使园区内森林覆盖率不低于90%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打造一条以庐陵风情园、庐陵生态公园、西龙山森林公园等景点构成的绿色生态旅游线。

5)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新增生态公益林26万亩,其中国家生态公益林1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20万亩、市级生态公益林3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2万亩。

3、全面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十二五”期间,规划征占用林地1020公顷,按主导功能分:国家公益林20公顷、地方公益林100公顷、其它50公顷,商品林175公顷,其它675公顷;按用途分:公益性项目35公顷,经营性项目985公顷。

4、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继续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金安林产、科茂树脂运用科技手段搞好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林化产业良性发展。“十二五”期间规划江西金安林产有限公司(科茂树脂)年加工松脂类2万吨以上,松脂加工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农户6000户以上。同时,进一步扶优限劣规范木竹加工企业发展,搞好综合利用。

5、继续深化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1)规范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六大体系、一个中心”, 逐步形成规范有序、权责明确、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公正的林权交易平台,服务林业、林农发展经济。实现“保一争二”目标任务,即确保完成林权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争取完成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000万元以上。加强林权资料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健全档案查询系统。配合林权登记管理软件的改造,完成林改宗地图矢量化,建立林权地理信息系统和林权电子档案,实现林权信息共享和网上办证、查询、流转及变更登记。

2)着力解决山林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将已立案的48起山林纠纷案件按轻重缓急分为一般、严重、特急三个级别进行调处,力争到2012年调处好特急级别的案件,到2014年调处好严重级别的案件,到2015年调处好一般级别的案件。

6、加强森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

1)搞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5-10年新建生物防火林带2205.3千米。

2)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村设置2个固定防火宣传牌,每个乡镇配备一部运兵车。设置3个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1个可燃因子采集站的建设,安装1-2个远程监控系统,改造现有瞭望台。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3)巩固森林防火扑救队伍建设:配齐配好专业森林消防队队员30人,完善1200平方米的营房和附属设施建设,配备运兵车和高效的扑火机具。各乡镇村成立半专业扑火队,加强村级应急扑火队建设,提升就近处置森林火灾的能力。加强民兵预备役扑火技能培训。

7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确保生态安全。2015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灾害测报准确率、无公害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案件查处率分别提高到9090100100%以上。

1)搞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预报网络体系,为各基层测报站(点)配齐电脑、传真机、照相机、全球定位仪、诱虫灯、测报工具箱等先进的测报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推广使用昆虫性信息素监测、灯诱、手持PDA数据采集等先进的测报工具,全面实现病虫情信息的网络化传输与管理。

2)搞好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治机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药剂储备。为每个林业工作站和林场配备喷烟机、喷粉喷雾机和打孔注药机,每年储备白僵菌、噻虫啉各3吨。

3)搞好检疫体系建设:完善各类检疫、除害设施建设,配备检疫执法车、生物显微镜、离心机、检疫工具箱等检疫设备。建立流通环节检疫产品动态资料库,外来有害生物资料库、种苗生产及检疫情况资料库,配备和掌握松材线虫病快速检测设备技术,建立检疫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对检疫性生物的远程诊断。

(六)投资估算

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估算投资总额为2.876亿元,主要包括几下八项:

1、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12250万元。

2、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投资3000万元。

3、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1000万元。

4、森林公园建设投资3500万元。

5、林业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

6、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需投资500万元。

7、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需投资1000万元。

8、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需投资5510万元。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县局将成立领导小组从规划到实施,明确领导,落实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从而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如期完成。强化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长量列入各乡镇目标考核责任状,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二)依托工程造林,强化生态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协调发展。依托长防林、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等国家重点工程,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建设。针对全县林业产业尚处弱势的情况,通过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林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突出抓好林产化工业、原材料深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的发展。取消或限制高耗材木材加工企业生产,鼓励低耗材、充分利用小径材、剩余物为原材料的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提升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县林业产业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

(四)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推广。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提高全民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意识,把林业良种栽培技术、名特优经济林良种丰产栽培技术(主要指横江葡萄)、竹腔施肥技术、高产油茶栽培技术、低频采脂技术、生物农药治理技术、木材综合利用等推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极大地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提升造林绿化成效。

(五)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社会造林。一是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推进宜林“三荒”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作为突破口,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宜林“三荒”使用权的流转,促进社会造林工作的快速发展。二是落实以项目竞争招标制为重点林业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工程管理,推动社会造林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要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民营造林大户和企业造林,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培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坚持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推行“三站”标准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林业执法环境。强化林业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林业执法水平。

(七)深化国企改革,搞活经营机制。一是实行分类经营。将国有林场按照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重新进行布局,界定生态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全面管死,对商品林经营进行全面放开,以化解保护生态与保证林产品供应的矛盾。二是加强林场内部管理。要完善国有林场聘用制度,坚持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严格控制非生产性人员的比例,管理人员上岗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创新经营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扶持职工发展家庭林业经济。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增加投入,联合兴办多种经营及营造林项目。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生态公益性林场合力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

吉安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推动吉安县教育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使我县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迈进,特制定《吉安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19个乡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在校生分别达33365人、19814人和7965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100%100%,高中在校生人数比2005年增加173人;在园幼儿达到13768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5.8%5年来,普通高校共录取我县新生7845人。

(二)职业教育不断发展。2010年,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3376人,比2005年增加1200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华忆学校连续7年蝉联全市中职技能大赛冠军。

(三)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全县教师总量有所增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351人,比2005年增加 616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7.3%90.7%;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1%。二是狠抓了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全县现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占全市六分之一),市级学科带头人25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15人。

(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7592.9万元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建和校园建设,校舍建设总面积达13.0462万平方米,使全县中小学校园面貌明显改善。特别是2010年在县城北新区启动教育园区建设,新建吉安县思源实验学校、吉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吉安县特殊教育学校三所学校,将有效化解县城学校大班额日益突出的矛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所有中小学校都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有中学都装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装备了多媒体投影教室。全县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能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入课堂。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化解“普九”债务达3249万元,同时为防止新债务发生,制定了《吉安县制止农村义务教育发生新债务办法》。通过“普九”债务化解工作,有效减轻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压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大力实施“有效教学”。分别印发了《加强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吉安县教育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规划》和《吉安县“有效教学”试点学校考评方案(试行)》,向全体教师发放了四本有效教学书籍。同时,积极推进了高中新课程实验。2010年,我县高考综合成绩进入全市前三名,中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前三名。

(六)体育艺术事业发展较快。“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建设了庐陵体育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平台,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促进了竞技体育水平的逐步提升。加强了学校体艺卫设施的建设,有力改善了学校的体育艺术卫生办学条件。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做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采取各种措施深入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近年来,我县参加省、市体育艺术评比各类竞赛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十二五”教育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发展形势

1.十二五期间,是吉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通过教育的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是我县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进一步做大、做强教育,建设教育强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发展期,社会对教育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加,为实现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人为本,突出教育的前瞻性和服务性,是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3.随着吉泰工业走廊的建设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创五区、争十强”奋斗目标的实施,吉安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吉安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吉安县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二)面临问题

1.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民办教育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2.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部分农村教师年龄偏大。部分学科教师配备不足,主要是体育、艺术类师资,尤其是专职卫生人员配备不足。

3.教师专业发展任务繁重。近年来,我县狠抓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教师队伍面貌发生新的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缺乏“教育家”型教师。

4.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学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仪器、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生均配备比还比较低,部分教学设备还有待更新;农村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十二五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心,牢记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把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推上新台阶,不断推进教育强县的进程。

三、“十二五”时期教育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五区、增十强”目标,努力促进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实现我县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奠定人才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适度超前与稳步发展的关系。

2.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

3.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原则,处理好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三)发展思路

围绕“保安全、抓质量、强素质、出特色”,着眼于普九的推进,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办品牌专业,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中初级劳动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师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四)发展目标

1.学前教育

1)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到2015年,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县城达100%,农村达80%以上。

2)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幼儿园同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县保育院争创省级优秀示范幼儿园。按照《江西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标准》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全县基本上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与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2.义务教育

1)不断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十二五”期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阶段的比例达100%,初中入学巩固率达98%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初中应届中考报考率(含春季招生)达93%以上。

2)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县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全县80%左右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城镇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3)学校内涵建设取得实效。力争5年内将永和中学、永阳中学、桐坪中学、万福中学、油田中学、凤凰中学打造成全市农村初中一流学校。同时,每年分别争创12所小学、初中为省、市素质教育示范校。

3.高中教育

1)认真抓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继续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完善我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新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并在县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2)优化学校管理,注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实现高考目标争先进位。“十二五”期间,全县高考综合成绩保持全市前三名,高考应届生二本以上上线率达30%以上,其中一本上线率达15%以上,专科以上上线率达98%以上。

3)实现创品牌学校目标。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在做好县二中省重点高中教育基础上,将县立中学打造成一所品牌学校,进而做优做强吉安县的高中教育。

4.职业教育

1)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全县生源情况,预计到2015年,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计划3000人(含职业技术培训人数),普高招生计划控制在3000人以内,职普招生比例为11,中职在校生8000人(含职业技术培训人数),普高在校生8000人,职普在校生比为11

2)认真按照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抓住国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契机,积极筹措资金,迁建吉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90亩,新建校舍3.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2013年完成所有建设项目。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到2015年办学规模达3000人,每年招收全日制学生700人左右,短期职业培训2300人左右。

3)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在岗和下岗再就业工人职业培训,组织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就业前职业培训。力争到2015年,全县有90%以上的就业人员上岗前都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5.特殊教育

1)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形式,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平均入学率达到98%以上。

2)完成新特教学校建设。县政府规划投资620万元,在县城中心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新建校舍4267m2,预计2011年春季投入使用。

6.体艺卫工作

1)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体艺卫师资与设施配备。“十二五”期间,全县中小学基本配足体育、艺术类教师,逐步配备学校卫生专职人员。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艺术设备配备建设标准,逐步完善学校体育、艺术、卫生基本设施建设与配备。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音、体、美器材均达到省定标准。

2)继续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到2015年,全县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7%以上,其中优秀率达30%以上;中学生合格率达98%以上,其中优秀率达30%以上。

3)做强做优我县体育艺术教育,实现体育、艺术竞赛评比成绩在省、市不断争先进位。

(五)发展重点与措施

1.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优先发展。

1)进一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并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倾斜,重点向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倾斜,确保我县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捐资教育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出资和投资办学、捐资助学,积极争取海外、港澳台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对我县的捐资办学。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

2)严格教育经费管理,规范财务行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监督与审计工作,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保证重点建设需要。加强项目管理,重点建设投资项目实行绩效考核制,做到目标明确、权责明晰、指标完善、奖罚分明,以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2.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制订《吉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2)科学调整和优化中小学布局。根据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按照方便入学、相对集中、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则,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在城北新区新建一所70个教学班,3300名在校生的九年一贯制的吉安县思源实验学校,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到2015年,全县初中学校保留19所,撤并天矿学校初中部和大冲中学;小学由现在151所调整为117所,撤并乡镇村小34所,边远、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仍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3)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改建力度。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和完全小学建设。根据我县实际,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科学制定农村寄宿制和完全小学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实施。二是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县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按照寄宿制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的有关标准,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同时采取扩建、改造、以强带弱、教师支教等措施加大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使其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实施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进一步加大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投入,按照布局调整规划,加大对规划重点学校的维修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确保当年新增危房当年消除,使全县中小学校舍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及教学仪器更新装备工程。在县财政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上级补助资金,在资金分配和图书、教学设备配备时,重点向农村完全小学及城镇薄弱学校倾斜,使各中小学尽快达到省定标准。

3.加强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继续实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准入条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重点招聘紧缺学科,尤其是体育艺术类教师,逐步配备学校卫生专职人员,预计到2015年,全县补充新教师500名,引进优秀人才60名,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80名。全县紧缺学科教师基本配备到位。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聘请(用)和管理制度。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积极探索新时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方法。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3)不断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创新体制、激发活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逐步形成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建立名师培养对象人才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骨干教师;二是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方式,努力提高我县骨干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四是进一步强化对骨干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实施任期内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制度。预计到2015年,全县培养县级骨干教师5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6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0名,特级教师6名。

4)抓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条例,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核心,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实验,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新教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中小学班主任和校长培训计划;三是着重抓好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师资短缺学科教师培训;四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培训;五是继续抓好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园长、教师的管理水平、教学业务水平;六是完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进行在职学历提升,尤其是在职研究生进修学习;七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进修学校教师选拔、聘任、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更好地发挥其“教学、管理、研究、指导、培训、服务”的功效,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服务,预计到2015年,开展培训共计60期,年培训2000人次。

5)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和教育帮扶制度。继续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制,实现校长合理交流。有计划地开展“示范学校支援薄弱学校、城镇学校支援农村学校、近郊支援边远”的工作,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在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继续实行对小学评聘中级、中学评聘高级职务或评选骨干教师的县城教师,须有支援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在名优教师推荐评选中,对有支教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予以优先。在教师调动中,严格控制服务期限或合同期限未满的农村教师。

6)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每年对校长工作进行目标考核,三年一次综合考核,综合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两年一轮对学校班子进行综合考核。每三年举办一期教育后备干部培训班,根据形势发展要求设计相应的教育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后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及组织领导能力,储备优秀后备人才。积极探索实行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制。

7)重视和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依法享有同等的权益,不断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监督,鼓励民办学校教师积极参加业务进修、继续教育、业务培训。二是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井冈山大学和园区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积极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1)不断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教育创新步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预计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45%的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目标;95%以上的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进行电子备课和教学。

2)继续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实验室建设。认真按照《吉安县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购置统筹经费管理办法》,本着“统筹安排、科学装备、有序扶持、重点推进”的原则,统筹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建立健全教学设备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室建设工程。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和学校加大投入形式,逐步完善中小学图书室和实验室建设,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实验仪器、图书装备均达到省定标准。

3)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管理与应用。加大全县农远项目校校长和网管员培训。定期举行全县农远三种模式教学优质课竞赛和现场说课赛。召开全县农远资源应用优秀示范课观摩会,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提高应用水平。同时,继续抓好“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工程建设与应用。

4)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所有农村教学点已建成光盘播放点,完小以上建立了卫星收视点,初中以上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网建设,努力构造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5.深入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规定,督促各校严格落实开课指导计划和作息时间指导意见。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实行阳光招生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的督查力度,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讲求实效、遵循规律、创新发展、形成特色”的教育工作思路,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强化养成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深入开展践行“弟子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评选活动。

3)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有效教学。加大有效教学实验试点学校的指导、评价、奖惩力度,逐批推进,及时抓好实验的管理、总结、深化和推广,使之成为我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二是着力抓好高中新课程实验。继续打好高中新课程实验这场攻坚战,不断促进高中教育质量提升。三是继续扎实推进周三下午活动课。通过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加强管理,使之成为我县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亮点。四是积极开展教学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学校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绩效的评价指导方法,特别是与教育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要建立“看起点,比进步”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绩效评价的诊断与指导功能。

4)加强学校的体艺卫和劳动教育。一是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二是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三是以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预计到2015年,全县每所农村学校都力争做到有一个以上劳动实践基地;四是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二是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三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家庭函授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积极引导、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1)坚持实行地方为主、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2)进一步做强公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提升我县幼儿教育水平。一是县保育院争创省级优秀示范幼儿园,充分发挥其骨干与示范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坚持实行办园行为“六不准”,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三是坚持实行民办幼儿园年审与定级评估制。逐步探索对民办幼儿园“以奖代补”,在县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实行对年度评估为优秀的幼儿园给予奖励,以促进其不断提升办园水平。

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投入,按照《江西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标准(试行)》,充分利用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后富余校舍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

4)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幼儿园教师管理、激励机制。一是实行教师准入制。民办幼儿园必须与公办幼儿园教师一样,招聘的教师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且取得幼教资格证,园长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且参加园长资格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二是依法督促各民办幼儿园切实落实教师待遇。民办幼儿园要为招聘的教师办理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等,并将其纳入定级评估和年审内容。三是建立幼儿园教师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四是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等比赛活动,促进其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

7.夯实义务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创建庐陵教育品牌。

1)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通过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彰显办学理念,提升人文素养,以创特色学校为载体,逐步培育优雅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特色。到2015年全县各中小学基本形成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并评出一批特色学校。同时,有计划地着力打造全市一流的农村初中和省、市素质教育示范小学、初中。

2)加快县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力争到2011年底,完成投资5000万元,按规划完成所有建设项目,2012年春季开学。

3)先行重点打造县立中学品牌学校。一是通过县政府连续三年每年资助100万元,学校自筹300万元,为实施创品牌学校提供经费保障;二是制定《吉安县立中学创建“品牌学校”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和品牌目标,提出实施内容和措施,努力实现在管理上创品牌,在师资建设上出品牌,在培养学生上做品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品牌。通过5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环境优美、“三风”优良、管理和谐、质量一流、全省知名的品牌学校。

8.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加强领导,为全县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继续强化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牵头,定期组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等。进一步明确教育、劳动、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教工作中的责任,分年度确定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并纳入年度考核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专项考评。

2)进一步加大宣传,促进职普教育协调发展。通过县、乡(镇)两级政府召开县、乡(镇)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县教育局和学校继续开好“四会”,即全县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会、学生会、学生家长会、中职送生表彰会,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县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切实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知识、轻技能,重升学率、轻就业率等观念。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认可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不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努力实现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协调发展。

3)加大投入,完善县职校办学条件,发挥其培训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积极筹措资金。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省专项资金300万元,同时市、县筹措资金3700万元,为在县城北新区教育园区内新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提供经费保障。

二是抓实推进校建进度。至20118月完成吉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期建设任务:即新建一栋职教大楼、一栋实训大楼、一栋综合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同时,新建围墙、校门及校园道路硬化、绿化等附属设施,购置培训器材、设备等,总投资2000万元,预计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2012年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新建二栋职教楼、一栋实训楼、二栋学生宿舍、一栋师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投资约3000万元,到2013年完成所有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专业规划与建设。实行专业与市场对接,通过立足于我县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立足于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发展需求、立足于服务“三农”需求,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加工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脑美术设计、学前教育、农村医学、家政服务与管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等专业。同时,精心打造一批骨干特色专业。重点加强电子类专业,力争到2015年将建有2-3个市或省级示范专业。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阶段师生配编比114.6,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部分专职教师。充分利用联合办学校企人力资源,聘请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在立足校本培训基础上,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尤其是重点、特色专业教师到联合办学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同时有针对性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进行专业指导。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合作办学企业或市内外重点职校跟班学习,到高等院校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能力。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提升学历水平。

五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办学。首先是采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办学模式。其次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是与县园区企业,积极与市外,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名企开展教学等全方位的合作办学。积极与吉安农校、吉安师范、吉安卫校开展分段教学,聘请井冈山大学对口专业学院教师到县职校进行专业课教学与指导,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六是搞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县政府统筹安排,在学校办好学历教育同时,采取校企合作形式,重点围绕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实用技术,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在岗和下岗再就业工人职业培训,组织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就业前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多功能性的教育和培训中心。

4)加强管理,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品位。一是进一步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二是督促各职业学校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三是因校制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逐步推行学分制的改革实践,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为华忆学校申报高职院校做好服务工作,提升我县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5)强化措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规范有序发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加强中职送生过程评估、表彰先进,有力促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9.创造条件,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体艺卫工作

1)完善学校体艺卫基本设施设备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资金,逐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基本设施设备,力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抓好群众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支持学校、机关、企业、街道、农村建立群众体育组织,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健身国民体质监测系统。支持老年人体育协会工作,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促进老年人的健康长寿。

3)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基本体育活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一是坚持分别开好每年一届的全县性综合田径运动会和校级田径运动会;二是认真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结果分析工作;三是抓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训练工作,力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四是切实抓好县体校的体训工作。

4)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以“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为原则,以省运会和市运会为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田径等重点项目,不断刷新我县竞技体育成绩在省、市的排位。

5)深入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提高学生审美与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为目标,以课堂和活动为载体,认真搞好学校艺术教育。严格执行开课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认真组织开展好每两年一届的学校艺术节。

10.落实相关政策,关注弱势群体

1)继续落实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2)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制。一是每学年初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造册。二是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动员社会各单位和有识之士行动起来,慷慨解囊捐助贫困学生,让众多的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将帮扶助学工作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学活动”等社会公益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发放救助金、送书包、送课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的良好局面。四是继续做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3)普通高中招生继续实行均衡招生政策。在高中的统招计划中划出30%以上的指标分配到每所初中,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并逐年将高中均衡招生指标比例提高到60%。

4)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重视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认真落实《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吉办字〔2008102号)精神与要求,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留守儿童教育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5)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之中,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优先保证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公平体现在每位适龄青少年身上。

6)各乡镇政府要切实承担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控辍保学,动员适龄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县政府每年将各乡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情况列入县政府对乡镇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评估内容,对保学控流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同时,各中小学要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不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保学控流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11.加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强化学校重点部位和要害部门的安全防范硬件建设,指导学校加强校园治安巡逻,逐步推行专业保安人员进校园工作,并配备安全防范监控设备,维护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三是联合当地政府、工商、文广、公安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整治,为学校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四是落实校园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认真抓好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与防范工作,做到定期排查,努力把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抓好师生安全教育。通过知识讲座、安全演练等活动,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应急防范能力;六是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好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12.加强督导,依法治校,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督学并重,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并举,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并行,努力构建和谐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大教育氛围。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坚持以对乡镇人民政府落实教育职责为督政主线,以推进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为督学主线,努力构建各类学校动态等级目标管理评价体系,促进各类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

2)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附:“十二五”教育体育重大项目安排表

 

 

                          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附:

“十二五”教育体育重大项目安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万元)

项目地点

建设

性质

总投资

(万元)

1

吉安县思源

实验学校

教学用房1358万元

生活用房1127.8万元

其他2514.2万元

城北新区

财政

拨款

5000

2

吉安县职业

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用房1938.4万元

生活用房1212.5万元

其他1849.1万元

城北新区

财政

拨款

5000

3

凤凰中心小学

扩建

教学用房500万元 

生活用房300万元  

其他200万元

凤凰镇

财政

拨款

1000

4

特教学校建设

教学生活用房420万元

其他200万元

 

凤凰路

财政

拨款

620

5

凤凰中学扩建

教学用房600万元

生活用房400万元  

其他600万元

凤凰镇

财政

拨款

1600

6

永阳中学改造

生活用房300万元  

其他300万元

永阳镇

财政

拨款

600

7

万福中学改造

生活用房200万元  

其他200万元

万福镇

财政

拨款

400

 


   

1吉安县工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 1

2吉安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10

3吉安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27

4吉安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1

5吉安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57

6吉安县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78

7吉安县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85

8吉安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97

9吉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编制规划... 111

10吉安县农业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 128

11吉安县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141

12吉安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54

 

其他专项规划单独成本

1、吉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吉安县吉泰走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一城连四镇)和体制机制试验区“十二五”规划

3、吉安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吉安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

5、吉安县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

6、吉安县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7、吉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8、吉安县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9、吉安县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

10、吉安县土地利用“十二五”规划

?